|
张畅: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现状及挑战 |
2024-05-15 当前,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浪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17亿,占总人口的15.4%。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伴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连续两年低于1000万,这一趋势导致劳动人口持续萎缩,给社会养老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然而,与老龄化趋势相对应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养老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强烈。高品质养老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期待,包括选择优质的养老社区、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等。在此背景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丰富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产品供给。同时,随着人们养老意识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来。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显著进展 在政府层面,我国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进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实行个人账户制,鼓励民众定期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或储蓄,实现长期积累。这一制度不仅增加了国民储蓄,还有助于引导资金进入长期投资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自2022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多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养老保障的选择。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行,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也应运而生。作为专业性的养老保险经营机构,国民养老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致力于在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和管理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养老金融试点。国民养老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对内打造数字化直销能力,对外与多家互联网平台达成深度合作,实现服务便利性和产品可得性。其推出的“国小宝”“民小贝”智慧数字服务官以及国民养老app,进一步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其“赵钱孙李”养老规划平台能连接不同支付账户数据,为客户规划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帮助客户了解自己的养老资金缺口。国民养老在开业首年便实现盈利,偿付能力充足,展现出稳健的经营实力。 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政策吸引力偏弱、产品供给不畅、经办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个人养老金制度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媒体、社区、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其次,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和选择有限,可能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资者偏好,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同时,可以探索引入更多类型的投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基金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投资需求。最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风险隐患。政府应加大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设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个人养老金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优化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积极布局“保险系”养老社区 在保险公司层面,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积极布局“保险系”养老社区,这些由保险公司投资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养老社区,不仅提供饮食起居、健康管理和生活护理等全方位服务,还通过购买指定的保险产品赋予客户入住权益,让客户能够享受到居住、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当前,“保险系”养老社区项目已形成重资产、偏重资产和轻资产三种主要模式,每种模式都展现了保险公司对养老服务的深度投入和创新尝试。首先,重资产模式强调买地、建设、运营和销售一体化,前期投入较大,但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在重资产模式下,其50%-70%的寿险业务来自养老社区的客户。其次,偏重资产模式则以改造酒店为主,通过长租约形式构建养老社区,实现较高的投入效益。最后,轻资产模式则更为灵活多样,包括与稳定性养老社区合作、购买床位费作为营销增值手段以及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的结合等多种形式。“保险系”养老社区的优势在于,它们不仅为保险资金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且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效拉动了保费增长,吸引了更多客户的关注和参与。同时,这些养老社区也是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养老金融大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养老社区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作为保险公司的一种客户增值方式,养老社区旨在实现双赢,但目前入住率普遍不高,导致大部分社区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养老社区与保险经营的跨界风险传递问题也引起了监管的关注。同时,服务供应商的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服务评价及标准化流程尚未建立、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特别是轻资产模式下,养老物业的可控性较弱,存在租赁合约临时终止的风险,对后续服务兑现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保险公司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养老社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优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吸引更多客户入住。此外,保险公司还应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养老社区与保险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同时,加强与优质供应商的合作,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养老社区的服务质量。只有这样,“保险系”养老社区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852期,2024年5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