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行,在似乎还刚刚开始便已经身回北京,但是这一路上的感慨却令我回味万千,其中香港别致的建筑,支持慈善事业的氛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其次香港的很多细节也非常令人难忘,比如香港博物馆中那些新颖的参访者互动方式例如拓纹、掌印互动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该如何改进。因此这里想谈谈香港一星期的感受和收到的一些启示。
到达香港,引入眼帘的便是别样的建筑,便是不一样的建筑风格,不一样的建筑风情。建筑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外衣一样,带给你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复古风情,或许是异域风情,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建筑是你接触一个地方的开始。因此首先说香港建筑带给我的触动,那么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建筑为例吧。
香港中文大学所处之地在香港的郊区地带,校园面积比较大,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因此与北大校园相比是另外一种风格。中大的建筑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移步换景,顺山势而变换,每一座楼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首先说说香港中文大学的邵逸夫楼吧,它是一座理科楼房,其最大的特色在于七彩色的玻璃墙面,在阳光之下,远远望去就像是山间的一道彩虹萦绕,在山脚下的时候就已经惊艳到我们了。再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食堂,采用的是一个三角形建筑,下面开阔的空间用于学生用餐,上面是图书馆,非常别致的设计。而且这个食堂建筑还采用了坡屋顶的设计,对于建筑来说,其内部空间的采光是通过坡屋顶终于的天窗实现的,同时在食堂内部的空间也会比较大,与自然之间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再比如社会科学系的大楼就采取了柱状空间的建筑形式,是一种圆融的感觉,跟社会工作所要求的亲和力相对应。再比如中文大学的水塔,相比于博雅塔而言又是一种异域风情。水塔在山顶之上,仰望是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在水塔的顶部不是逐渐减小,而是顶部是一个扩大的方盒形状,有一种天地覆盖的厚重感。再比如他们的科技馆的是有一个巨大的白色球体,与旁边高耸的扩大的避雷针相映生辉。再比如他们的教学楼的楼道是突出在前面,其形状就像是烟囱一样,其灰色的表面与教学楼雪白的墙面相映生辉。再比如他们的食堂和体育馆,底层是食堂,上一层是运动场馆,采用的建筑设计就像两个相互重叠的盒子,带给人巧克力的幻想。最后还想说说的建筑就是他们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外墙设计就是雨燕的筑巢,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雨燕聚集地。这几个例子都只是中大建筑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在校园之中的每一个建筑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这对于我们的校园规划,校园建筑设计都具有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香港的建筑这里只是借用一下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建筑作为一个例子来阐述一下心中对于这座城市的建筑的喜爱与惊诧!房子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房子也应该是具有我们最多的设计和创新,才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活力,带来更多的生活情趣。其实比如在大陆的一些城市比如重庆地区,由于地形和香港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多山地的特点,其实城市规划建设计,就不放香港港这样的城市进行学习和借鉴。其次是对于像其他的城市,我们也可以借鉴香港城市规划的一些理念,比如尽管地区狭小,但是对于文物的保护做得非常到位,在香港的街头还有很多中国的创通建筑比如香港的文武庙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在香港之行的第三天我们的小组参与到了感动香港的人物故事访谈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的感触最大的就是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是非常不完善的,他们只有部分职工具有社保,大多数老人都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很所人在比较年老以后,由于子女的生活负担和压力也非常大,他们也只有靠自己年老的身体来养活自己,比如去捡垃圾为生,比如去殡仪馆工作什么的,反正就是香港的养老保障体系确实是非常的不完善,相比而言,对于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体系我觉得非常满意,因此我觉得还是要进很多的努力继续晚上和推进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争取能够有最大的覆盖面。
但是在惊诧于香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的同时,让我更加惊诧的就是香港的社会个人慈善,他们所作的力所能及的慈善的事情,还有整个社会为他们所营造的那种能够进行慈善的环境。比如我们的采访的明利粥店的老板李松庆先生,现在他在自己的粥店所在的小区我老年人和露营者派粥派米的事情,他在坚持派米还得到了社会上很多无名氏的帮助,给他送来米,给他筹集一善款,这对于他的整个事业都是一种支持,当然曾经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为了不辜负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人,他又继续坚持下来。他在这个过程之中,感受到的是快乐,同时也是将快乐分享给周围的人。我们还采访的另一个老板是给露营者送饭票就可以来他的饭店免费吃饭,而且他的饭店的价格都是当地最低的,能够将生活费控制在最低生活线以下,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那些靠社会低保生活的人们在一日三餐以后还有一些声誉的钱可以购置生活用品。在这一个老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赤诚的做慈善的心,因为他自身也不是非常富有,他一个月的工资就给自己留下以万港元,在香港也就只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而已,但是他坚持做慈善,坚持派饭。同时社会上带给他非常多的支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也会有很多人支持他的工作,认为他对于城市流浪人员做到了关怀。同时对于那些将他的放票进行交易的现象,他的看法也是非常乐观的,认为既然有人会选择交易饭票,说明也该上了她的生活环境,也是很好的。我觉得这一点在大陆就很多有人能够做到这种正面的看待和理解。他们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在香港这个地方,只有想真正的做慈善这项事业,你就会得到社会上的人的支持帮助和理解。
对于我们而言,如果有心,那么就不管别人的看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和一份力就好了,同时如果我们自己没有那样的机会参加到慈善事业的行业,没有那样的时间或者精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去关心支持慈善事业,而不是一味的怀疑态度。比如我们有时候也不应该为了一些慈善机构肯能会出现的一些负面的新闻就否定掉他们所有的努力成果。因为我们如果继续支持的话,至少还有一些处于困境之中的人还能够得到帮助。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应该从正面去看待和分享,而不是一直拘泥于世界的阴暗面,要想着太阳,才能够看到太阳升起。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之中有一种观念叫做反对大财团,支持中小企业竞争。他们会尽量不去消费大财团的商品而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产业,支持他们参与是市场竞争之中。比如以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会的一件小事支持女工合作社为例子。
在中大的食堂区有一间学生会的活动地点,后来准备将那个小屋子在学校引进一个小卖部。在这个时候那间房子就被大财团所收购,但是当时的学生会得知周围有一个由下岗女工组合形成的合作社,于是就想希望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帮助,因此在学生会的努力之下,大财团没有能够挤进中大的校园,而是最后又下岗女职工们组成了女工同心合作社,在校园中开启可一个小卖部。
在香港看女工同心合作社与在国内看到的合作社也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近年来,随着国家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想切实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逐渐在向国外学习,而这个过程之中,主将采用了合作社这样一种形式来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能够规范农产品的管理。这样的合作社主要是以销售和生产合作社为代表,但是像香港这样的女工合作社还不多见。香港的女工合作社在帮助下岗女职工的同时,还将其盈利大部分用来支持香港的慈善事业,支持香港的码头工人的罢工运动。这种以方面能够促进香港的女工生活质量提高,一方面还能够做慈善事业的合作社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种合作社类型。
在中国,虽然也有慈善机构,但是大多数运营还是饱受争议的。所以我有一种设想,是不是可以借鉴香港女工同心合作社的形式,在中国来做慈善事业,我们是否也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而这个合作社的营利目的就是支持慈善事业。我觉得这样的合作社,这样形式的慈善,或许更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合作社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合作社的所有账目都是公开的,接受所有合作社成员和社会的监督,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避免人们对于慈善捐款的用途的怀疑;其次合作社是一个平等参与的组织形式,每一个有心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慈善事业的中,并且和所有人一样具有决策权,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付出多少而参与多少,非常尊重人权,能够帮助这个组织和社会营造一种慈善事业的氛围;最后合作社的出发点就是弱势联合,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因此我觉得以合作社的形式来做慈善事业可能会比ngo的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希望将来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来进行尝试。
(经济学院 2011级本科生 李治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