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北京论坛(2015)经济分论坛“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第二场讨论会“非洲、中国与亚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共有7位学者针对社会保障、中非关系、国际援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济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报告。上下半场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与北京大学的夏庆杰教授分别主持。
德国发展研究所christine hackenesch教授认为,中国在非洲事务中的参与构成了对欧盟发展政策的挑战,这些挑战由于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形式。hackenesch教授分析了三个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合作的案例,指出中国和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关系既可以是伙伴,也可以是竞争者。她认为,中国在非洲各国日渐增加的参与度对于欧盟的影响并非全是消极的,同时也会对欧盟的集体行动能力构成积极的影响,中国与欧盟在非洲经济利益可持续的关联,在未来或许会变得非常重要。
christine hackenesch教授发表演讲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安山教授,发言的题目为《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主题:中国与非洲人民之间的联系》。李安山教授认为,中非外交关系分为官方、半官方与人民联系(people-to-people)三种,它们都遵循四个基本事实。根据中非双边交流的历史沿革,李安山教授指出中国的民间组织(cco)将会在p2p(people-to-people)的双边交流模式中取代ngo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与非洲有很多共同点,中非文化交流与学习将成为双边交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实质上构成了优化双边关系、促进世界和谐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教授作了关于《国际发展援助》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国际发展援助在战略上的最新变化,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计划,更是一个路线图和一项宏大的战略,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同时,李教授也认为,中国应当借鉴日本和oecd国家的相关经验,对外援助应符合国家利益。国际援助和国内政策融合的趋势也对中国过去六十年的对外援助经验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将期待在这一领域开展新的国际合作。
李安山教授发表演讲
下半场会议中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延世大学的lee doowon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lee教授列举了部分国家和地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尽管中国并不具有那些受中等收入陷阱困扰国家的所有通病,但仍然存在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恶化、资本配置无效率等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将最终决定中国是否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当借鉴亚洲其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尤其是韩国与日本。
lee doowon教授发表演讲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最新发展》。李教授根据最新的研究结论,指出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收入、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挑战。对此,他给出了一系列改革与政策建议,诸如坚持扶贫转移支付、坚持惠农惠贫政策等,并相信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收入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
来自诺丁汉大学的宋丽娜(appleton lina song)教授的发言围绕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非正规现象。她解释了非正规部门这一定义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内涵,分析了其合法性、与正规部门关系、税收影响、经济影响、政治影响等,并强调这种非正规就业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的比重正在增加。然后,宋丽娜教授介绍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割,及劳动力进出非正式部门的决定因素。宋丽娜教授的发言内容,对理解当今中国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如何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来自特利沙克蒂大学的tulus t.h. tambunan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他认为,东盟的总体经济增长与中国自身的快速经济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经济繁荣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两大经济体都经历着向全球经济迅速整合的过程,并且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因此,东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关系之外,仍能找到天然的动因。
tambunan教授发表演讲
在嘉宾发言环节之后,与会学者与听众在讨论环节对非洲问题、国际援助的历史经验、国际新常态、技术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会议在精彩而有趣的讨论中圆满落下帷幕。
(科研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