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承办的“中日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移民与食品安全论坛”在北大经济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峡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学者围绕中日两国的环境、移民与食品安全等展开了讨论。我院章政教授、杜丽群教授、周建波教授、张亚光副教授、季曦副教授和部分同学参加了论坛。
论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论坛首先发言的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执委、经济学院教授大泽正治。他通过讲述御母衣水库修建过程中一棵樱花树搬迁的故事和福岛核电站的司法审判案例,介绍了日本关于环境补偿的经验,阐述了他对经济开发与移民、环境权的问题的看法。随后发言的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建华重点介绍了三峡大坝兴建过程中移民搬迁的经历和我国对于移民问题的解决思路。短暂的茶歇后,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桥五郎教授做了关于日中食品互相关联问题的报告。高桥五郎结合具体的实例,强调了随着产业链食品分工的进展,日中食品污染问题已高度一体化,重点介绍了耐受性、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最后,高桥五郎从日中贸易结构的经济学分析指出日中贸易不该分开考虑,应该在全球供应链分工,考虑综合投资的效果。最后发言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章政教授结合朝阳区食品安全报告的详实数据,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城市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中国在推进食品安全进程中的最新进展。
第二阶段论坛由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率先发言。李春利教授从现代“城市病”治理的国际视角出发,比较不同国家治理拥堵与雾霾的效果,重点结合东京模式的成功经验,向中国治理拥堵开出了“寻源溯流、分流泄洪、因势利导、疏而不堵”的处方。接下来发言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许光清做了关于城市道路车辆排放控制的协同效应评价的演讲,结合交通污染中的燃油经济性标准、油品标准,燃油经济性尾气排放标准等具体问题讲述了发展中国家队空气污染治理的措施,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副教授季曦则从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展开,介绍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了主动城镇化的必要性。最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执行所长周建波教授做了关于宗教与生态问题的演讲。周建波教授回顾了宗教的繁盛对引导中国人民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对比佛教革命后人心的腐坏和生态的破坏,指出只有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生态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论坛结束后,章政教授和周建波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日本爱知大学的三位教授赠送了礼物。在论坛中,日本学者对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刻的总结,中国学者则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和重要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充分、友好的交流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日本爱知大学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