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5周年院庆的一部分,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张鹏飞的邀请,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uc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和政治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双聘讲座教授ernesto dal bó于2017年11月26日-12月1日专程访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并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此次系列讲座活动是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的一部分,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和经济与管理学部主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协办。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光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12月1日,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会见了dal bó教授。孙祁祥院长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宾主双方探讨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及政治系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和交流的可能。讲座期间,dal bó教授接受了《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讲座结束后,受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董志勇教授的委托,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平新乔教授向dal bó教授赠送了学院纪念品。
来访期间,ernesto dal bó教授围绕他近年来所研究的一系列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开展了讲座和交流,其中包括官员选拔方式的有效性、物质激励对于提高公务员岗位吸引力的实际作用、公共政策设计及其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非制度性根源等等。
27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谁会成为政治家:关于个人能力与群众代表性的实证研究”,该论文即将发表在全球顶尖经济学刊物《经济学季刊》(qje)上。讲座由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秦雪征教授主持。通过投票是否有可能选拔出既有工作能力又有社会代表性的领导者?对于这一问题,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表明:搭便车的激励机制和较低的机会成本使得低能力的候选人在参选时存在比较优势。同时,如果精英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依据能力进行选拔的机制也会导致候选人代表性的不平衡。为了对这些理论假说进行验证,dal bó教授和合作者研究了瑞典的市政官员和国会议员的政治选拔模式,利用包含全体人口的能力特征和社会背景在内的详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四个有关“包容性精英体制”(inclusive meritocracy)的事实。首先,平均意义而言,政治家的能力与其所代表的选民相比更加突出,这表明政治选拔具有正向的选择效应;其次,即使考虑到政治家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这种正向的选择效应也依然存在,政治家的个人能力而非家庭出身是其得到选拔的关键;第三,政治家的社会背景,无论是用父母收入还是用职业社会阶层来衡量,总体都非常平均;最后,在政治家能力与社会代表性之间最多只有一个弱的权衡,这主要是由于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政治家强烈的正向选择效应所导致的。以上这些事实表明,投票有可能选拔出既有能力又有社会代表性的领导者。
27日下午,dal bó教授讲座题目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悖论: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非制度性根源”,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社部副主任许建康主持。文明的兴起一方面使得经济出现繁荣,另一方面如何保护这些经济成果的国家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然而,如果既要实现繁荣又要保障安全,必须要克服文明的悖论——经济繁荣会吸引外部的掠夺者,使得国家的不安全感提升,从而阻碍了用于继续创造繁荣的投资。dal bó教授和合作者在已有的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模型,具体研究了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上述取舍问题。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非制度化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力和国家防御能力的作用,而保卫文明的九游会平台的解决方案依赖于自然或人为的高防御能力。模型的结果表明,当防御能力外生时,较高的初始生产力和产生繁荣的投资会加剧冲突;但当防御能力内生时,安全与繁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出现。某些经济冲击和军事创新带来了安全和繁荣,例如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兴起,而另一些冲击则使得社会重新陷入冲突和停滞的陷阱,例如青铜时代末期的文明崩溃。在评论阶段,张鹏飞对dal bó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其所构建模型的具体设定及改进方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28日上午dal bó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提升国家能力:论物质激励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该论文已经在全球顶尖经济学刊物《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讲座由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方敏主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关注了墨西哥提升国家能力的实践案例。2011年,墨西哥启动区域发展计划用以提升167个地区的政府能力。该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招募350个社区发展的代理人。政府部门在招聘网站上随机发布不同的薪资,申请者随后会接受考察智力、个性和应聘动机的测试,筛选结束后工作机会进行随机分配。这一自然实验为评估以下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薪资激励对吸引更多和更合格的申请人中所发挥的作用;政府部门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工作地距离、市政环境吸引力等工作属性对于填补公共部门岗位空缺的作用,以及工资在帮助缺乏吸引力的公共服务岗位进行人员招募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建立规范的理论模型基础上,dal bó教授和合作者的论文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更高的工资能够吸引更多有能力的申请者;无论能力是以智商、性格还是以对公共部门工作的倾向来衡量,结果都十分一致。这也表明没有证据反映出申请人对公共部门工作的动机存在逆向选择效应。较高的工资水平也提高了申请人接收工作的机率,测度的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弹性在2左右。此外,城市的距离越远,发展越为落后,则申请者接受工作的概率越低,但较高的工资有助于缩小落后城市与发达城市间的招聘差距。
28日下午的讲座主题为“低估改革效果:为何选民会支持无效的政策”,该论文即将发表在全球顶尖经济学刊物《经济研究评论》(res)上。讲座由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董志勇教授主持。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大多会就低效的公共政策以及决策者施行不良政策的动机提出指责,但选民本身也可能需要为糟糕的政策承担部分责任。在dal bó教授的论文中,假定选民在评估政策的潜在影响时可能会存在系统性的偏差,理由是他们倾向于低估新政策最终所导致的新均衡。选民会偏向于直接创造直接利益的政策,即使这些政策会因为人们调整行为而最终降低选民的福利水平。反过来说,即使选举产生较大的间接效益,选民也会对政策所带来的直接成本产生偏见。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dal bó教授和合作者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试者会投票反对初始时会产生负面效果的政策,即使这些政策会在之后帮助受试者们克服囚徒困境、实现福利增加;相反地,大部分受试者会支持产生直接利益的政策,即使这些利益会在随后带来囚徒困境、最终损害福利。在机制解释上,dal bó教授和合作者认为:由于大部分受试者未能充分预见新政策的均衡效应,因而会出现这两种错误。更确切地说,大部分受试者系统地低估了政策变化对其他人行为的影响程度,而这些错误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对不良政策的需求。
在讲座过程中,ernesto dal bó教授与听众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和互动。参加讲座的师生就dal bó教授讲座的研究问题背景、模型设定、所得结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系列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北京大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者简介:
ernesto dal bó,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uc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和政治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双聘讲座教授、伯克利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心(bcep)创始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国际增长中心(igc)研究员、全球顶尖经济学刊物econometrica副主编。其研究方向主要为政治经济学,学术成果大多发表在全球顶尖经济学顶级刊物和全球顶尖政治学刊物上。
(资源、环境和产业经济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