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
黄 兴 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
吴岑琛 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
关欣荣 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
郑钰瑜 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
吴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2000级硕士生,2002级博士生,师从刘伟教授。毕业后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现任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处长。
编者按
同样求学于燕园,同样从师于刘伟老师,吴萨学长的经历可谓十分精彩。2002年硕士毕业,已经通过了财政部笔试的他放弃了这个工作的面试机会,成为刘伟老师第一个直博生。博士毕业后,他以公务员考试全国第三的成绩考入国家发改委。
为了了解吴萨学长的学习经历以及他求职就职时的心路历程,我们来到了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进行专程探访。
听吴萨学长娓娓道来,旧时燕园的生活,曾经师长的谆谆教诲,以及那些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一在眼前浮现……
(一)求学燕园,积累知识财富
(1)求学经历
我本科并未在北大就读,是在工作以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刘伟老师。硕士毕业后,我被直接保送读博士,依旧师从刘伟老师。2005年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后到发改委工作。在北大的五年里,我一直在一个专业,跟随一个导师,没有过太多变化。
(2)师从刘伟老师,建立经济学框架
我在进北大之前对经济学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考研究生的时候也只是背背知识点,那时我脑子里面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经济学的范式体系。一个经济学的业内人士去思考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支离破碎地记忆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扎根在脑子里、有个框架是很难的事情。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例如天津爆炸、物价上涨、土耳其难民危机,不同行业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学经济的人就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它,然后放在你的范式里面分析,否则就只是像是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那样聊天了。我的这个框架是在北大的学习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这对我的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
其间对我影响最大的刘伟老师,我跟着他学习了五年,到现在我和刘老师的接触还是很多的。我本科的那所学校偏实务,理论方面的东西很少。例如西方经济学只讲一个学期,宏观、微观混在一块讲。所以我所有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念,包括所有相关知识其实都是在北大学的。刘老师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我的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的指引。
第二位对我影响影响很大的人是黄桂田老师。我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些都是主要在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另外,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小型的研究课程,黄老师那时候还是博士后,对我的论文影响很大、帮助很多。
(3)放弃工作,选择读博
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就是在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去财政部的面试机会,选择了继续读博士。
那个时候,北大还无法直接考硕博连读,所以我原来的想法就是读完硕士直接就业。所以当时便考了公务员,并通过了财政部的笔试。
但后来刘老师希望我可以继续留下来读博士,他当年对我很多期望,觉得我是一个能做出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1992年当博士生导师,到2002年我是他第一个直博生,所以我非常愿意跟随着他继续学习。我们这一生会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我们无法预计每一个选择带来什么后果,你选的有可能是最好的也有可能是最差的,但是把握好现在就够了。当时我认为,我这辈子哪怕再差也读了北大的博士。所以我当时选择用一种放松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放弃了公务员的面试,成为了刘老师的第一个直博生。
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还是读书是对一个人有很大影响的选择,二者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坏的一面。读博好的一面就是能够真正地建立起一套科研的范式结构思维。
(4)社会工作与社会
我在学校没有参加过什么校内社会工作,个人觉得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参加社团或学生会,也许只是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北大的整体氛围非常好,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并不阻碍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我在北大学习期间做过国务院研究基金会的实习,基金会每年会发一批奖学金,从全国招人去那里做研究。到那以后我们就被当做正式的工作人员看待而不是学生,犯错并不会那么容易得到原谅。我们很快接到一个大型的课题,是预测未来十年的电力需求的。团队一共有二十人,跟里昂证券合作,他们在经济预测、产业分析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当时还给华能做了一个课题,因为华能当时有很多电力投资,它需要中国未来十年电力需求的情况,只有这样它才能确定出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我们团队做完之后,预测的准确率超过99%,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团队都没有做到过的,之前最高只有80%。所以当时这个报告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欧洲最大电力企业之一的施耐德专门打电话找到我,请我去参加他们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的面试。
所以,我认为并不认为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学生工作、社会工作,但是最好尽早去接触社会,以一个社会人的姿态看待自己。我认为创业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的方式,你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放大的实习。社会现在对这种行为很宽容,而且国家也有很多很强的扶持政策。
不过也不要对创业有太大的心里压力,更不要因此占用过多的精力。如果说社团是一种玩儿,那创业也是一种玩儿。但是不管怎样你还是得认真地去做,因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你可以用玩儿的心态去看待结果,因为结果并不重要。另外,要把创业当作炒股一样事,不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搭进去,借高利贷创业我不赞成,因为创业而荒废学业以致退学也是不可取的,不要丢了自己的本业。因为绝大部分人要回到自己的专业上去就业,缺乏专业知识会很吃亏。并不是大学生去创业最后都成为老板,但是如果本业搞得好,创业对自身来说是人格的提升,对阅历、对修为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当你走上社会以后就会发现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不是说你成绩好就是最成功的。
不过,其实任何人创业都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新创企业能够活过五年的不超过5%。其实大学生相对来说并没有太大优势,毕竟还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缺乏资金。所以我从来不主张将大学生创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动力。甚至在欧美大多数国家,大学生最后的出路都是去就业,而不是去创业。但是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创业过一两次,在你的资金承受得起的情况下,即便没有成功,这个经历对你来说也不会有损失,毕竟去社会走一圈其实没有什么坏处,有阅历、对自己一定是有帮助的;如果成功,那便是相当了不起的事。
(二)职业选择,但求持恒
(1)权衡职业,选择发改委
我毕业之后就去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取得了全国第三、发改委第一的成绩,被国家发改委录用。当时我放弃了施耐德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最后一轮面试,还有国内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分析师的工作机会。我认为发改委跟我的专业很对口,于是就来了,其实也并没想太多。
到发改委之后,我一直在规划部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政策的制定,如国家的五年规划、国家的财政规划、空间布局等。我认为这种工作很有意义,会影响整个国家。
(2)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
我在学校时的专业以及研究的事情跟我现在的工作非常契合,或许你们现在还感觉不到大学期间听的一些专业课,比如西方经济史、资本论等与未来工作的关系,但其实这些很重要。像我们发改委主要是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时常会面临很多很具体的决策,这需要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些问题。当我们谈论、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经济学范式。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去做哪件事情会影响什么,什么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都需要用经济学的知识去思考。这一系列的推导我们不是在计算机或者在公式上完成的,我们是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完成的。当发布一个政策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它一系列的传导机制会带来什么影响,如果没有经济学基本的范式素养的话,政策是做不出来的。所以说经济学专业和国家发改委的工作是很对口的。
但是其实只要你是学习经济的,工作中并不会要求你一定是学什么特定专业的,除非你是去当一个学者。如果在政策制定部门、宏观经济的一些研究部门,或者证券公司这种事务部门,并不会对专业有很细的要求。因为这个社会很复杂,制定政策需要多方面的考量,而且并没有那么多人能帮你完成除自身专业外的其他工作。所以专业学什么不重要,学财政、金融、投资、经济史都可以,只要把最基础的经济工具用熟,就没有人会关心你原来学的是什么,所有人关心的是你能不能以一个专业的思想去工作。
(3)提升价值,沉淀能力
在工作上我希望将这一行一直继续做下去。
这个社会相比原来的社会,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它的不可预期性大大增强,给人一个多元选择的空间,也给社会一个多元选择的空间。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人总是会面临很多抉择,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做出什么抉择,我们自己都不能预测。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预测的,就是我做的每一件事,过的每一天,对未来的价值提升是有帮助的。
人最怕的是原地踏步,这个原地踏步不是说简单的在职位上的原地踏步,其实职位的原地踏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价值原地踏步。比如说你干了五年保险推销员,辞职后你发现除了端盘子你没有别的选择,端了盘子以后你发现其实当收银员也没啥区别,这样过了十五年之后你会发现你还是在社会的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徘徊,你的价值没有提升,甚至由于年龄加大,可塑性降低,你的价值其实是在衰减。
有些人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价值或者更有价值了,而有些人四五十岁以后还不如二十岁的人有价值,人最怕的就是这个。你的价值是厚还是薄,由你自己决定。如果你愿意只是拼体力,拼反应,那你年龄越大你肯定越差。但是如果你有沉淀,有积累,哪怕你现在的价值用货币来形容是很低的,但是你这些年的工作对你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你进行一下转换,价值就很高。人的价值是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转化的,无论是转化为我们的工作业绩,或者转化为个人的收入,或者转化为其他的形式。而只要是有价值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可以在社会中实现并被认可的。
(三)几点期望,愿学子铭记
现在在北大就读的学弟学妹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挑战更大,风险更大,但你的收益也可能更大,你的总振幅是大的。这对有能力的人是好事。
在北大,特别是经济学院的学生,高考在各省都是前几名,都是拿惯了第一的人。在聪明才智、意志品质等各种方面其实都是不低于任何人的,所在的平台也是最高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你们来说是好事,给了你们一个更高的、可以期望的空间。
空间更大,但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你们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情。北大毕业生有去卖猪肉的,有去当科学家的,有去当企业家的……所以怎么样才能使自己飞得更高,把自己可能的空间填满、期望填满,就取决于你们现在所做的事情。
以下这几件事情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做的:
(1)尊重你的专业
经济学,是几百年来从亚当斯密开始的杰出经济学家们慢慢沉淀积累下来的,确实是一门有用的、社会需要的技能。使自己成为专家最简洁的办法,就是科班出身,只要你愿意把你的专业变为自己职业的一个方向,那就一定要先尊重你的专业。不管是大学生创业也好,社团也好,做其它所有事情也好,都建立在你有专业素养的基础上。
大学本科四年的主要目标应是建立基本概念。一知半解是很容易,做精做实是很难。离开学校之后,你们很难再有这么多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学习。别的事情以后都会有时间去做,而学习这件事情,可以做的时间却是很短的,但它对于你们未来价值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这个社会越来越尊重工匠精神,尊重专业性。专业是你安家立命的本钱,如果背离专业,那你就是放弃了一条轻松的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你用你的业余时间去挑战别人的专业时间,绝对是更辛苦的一件事。
(2)不要当书呆子,要开阔你的眼界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竞争,情商、智商、待人处事等综合能力的竞争,而我认为北大的学生在待人处事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所以你们一定要去锻炼自己,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我虽然是学经济的,但我喜欢历史,喜欢政治,我就接触那个领域最好的人和资源。加入社会上的相关组织是很有意义的,这有助于你真正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自己的缺点,这对你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高考是最后一件能让你心无旁骛的事,以后任何一次考试你都不能这样了。你已经成为了成年人,别人慢慢就不再把你当成个孩子看,而你做好准备了吗?春节联欢晚会上,蓝天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个节目,你说他们是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他只要一站上春晚的舞台他就是职业演员。即便你只有三岁四岁,你就得承担起那份责任,和大人一样,不能犯错误。
你们则更应如此,当你把你自己摆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的时候,你的责任感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孩子,犯错误没关系。所以为什么说创业有好处呢,因为你创业的时候便不会有人再把你当学生,你拿了投资人的钱,你拿了客户的钱,拿了顾客的钱,便要有责任感。鼓励创业有助于学生们的成长,因为它有助于你转换你的身份,把你变成一个社会人。
(3)到国外看看
我认为,有机会就出国去看看。最好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国内,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全球化的,等你们真正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没有国际思维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难以走得高远。
出国的收获一定是很大的,一方面帮助我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你们的自信。如果你可以去美国最好的学校,跟美国最厉害的教授学经济,你的自信心一定会提升。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多大,关键的区别就是你所在的高度。牛顿说过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你们能永远站在巨人的肩上,这样成长会是最快的。
(4)对母校忠诚
从学校毕业以后,希望你们跟学校保持联系,大学就像一个母亲,她永远是可以滋养你的,学校绝对不是你简单停了四年的地方,它是你一辈子切不断的一个地方。
西方大学招生,如果父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子女则可以优先录取。大多数人都是很忠诚于自己的学校的,中国也正在慢慢地建立这种忠诚于学校的文化。
我相信大多毕业生也很愿意为学校做贡献,虽然贡献不大,但是毕业的学生回去给现在的学子们讲讲以前走过的一些弯路,对在校的学生是很有启发性的。
所以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在哪里,无论有什么样的成就,都可以对母校忠诚。(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经被访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