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2018级本科生第七次主题班会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班会的主题是“关于我国消费升级转型趋势的思考”。本次班会由北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2018级本科班主任章政老师主持,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张鹏飞老师、副系主任季曦老师、系秘书车晓莹老师、2018级全体本科生和2019级两位本科生参加会议,刘政文老师和两位马来西亚的同学在线上参加了本次会议。
章政主持
章政首先阐明了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和背景: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这场聚焦国内外“高、新、优、特”消费精品的盛会,既为全球消费精品提供展示、交易的机会,更成为洞察中国消费市场升级转型的一扇窗口。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各种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动能。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畅通“双循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分析思考我国消费转型升级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提出以下问题供同学们思考:一是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偏好以及消费方式出现哪些新趋势?二是数字经济发展催生哪些新型消费和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消费升级如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是如何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张鹏飞(左一)与季曦(右一)先后发言
张鹏飞指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讨论消费升级这个话题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当下我国在出口和进口两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因应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提出。消费升级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消费升级根本上还得依赖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试想一下,一个消费者如果需要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较大支出时,这个消费者在其它方面的实际消费能力到底会有多高?因此,无论是顺利实现消费升级还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季曦指出,消费问题的优化也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她认为讨论可持续问题的视角可以从过去的生产角度逐步转变为现在的消费角度。数据显示由于消费引致的资源环境压力亟需减轻,不仅国内消费引致的资源环境问题亟需重视,由国际消费市场引致的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攀升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消费升级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不仅要强调通过消费升级复苏经济的问题,同时要借这个机会,通过优化消费意识和结构,实现资源环境问题的协同解决。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是可以协同解决的。我们需要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去引导更持续有效的消费升级。
刘政文分享了她对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看法。她指出,在人工智能经济、大数据等前沿方向的发展中,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使得中国高科技企业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给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地刺激了产业结构升级。例如,深圳等城市把高科技用到公共消费的领域,可以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和高科技企业发展。
第七次主题班会现场
随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孙泽辉同学分享了他对通过消费升级减少碳排放的思考。他指出,不仅可以从供给端进行节能减排,也可以从需求端出发,通过引导人们消费对环境负荷更小的产品来减少碳排放。孙泽辉认为还可以从税收角度出发,将收入税转化为支出税,好处在于不会扭曲消费者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选择,此外也不会为消费者的生活造成大规模的福利损失,具有合理引导消费的功效。
尹靖雨同学指出,国内对于消费升级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从恩格尔系数、耐用品消费占比、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或服务类消费占比等横向消费结构变化来定义消费升级。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变成了一个更加多维的概念,可以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这四个方面来理解消费升级。她进一步分享了对于逆消费升级的理解,即随着经济发展反而出现了人们追求低价格的逆消费升级现象,具体可以分为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追求低价及一、二线城市居民追求高性价比这两类。
卢忆琪同学认为,目前的消费是否有所升级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消费升级及消费降级目前同时存在。消费升级指的是消费品质量的提高和对其消费所带来总效用的提高,消费降级指的则是收入下行甚至负增长等因素导致消费品质更低的商品。她认为导致消费分化的因素可能是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应该更加关注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法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例如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邹逸菲同学认为,消费升级缓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可支配收入不够。可支配收入指的是扣除税后收入和必要生活成本,如房租、通勤等费用后,实际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收入,人均收入增长并不完全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第二,消费观念的提升,例如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具有比较低的消费顺位。她还谈到,消费升级并不能完全地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消费升级的内涵和外延尚需厘清。
郭兆一同学指出,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应该警惕这种趋势之下的某些消费理念,过度追求高消费和利用消费水平来衡量个体价值的消费主义倾向。若走向极端和异化,将进一步导致人的异化,从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加剧我国的社会矛盾。他认为,这种消费主义裹挟下的消费升级也许并不是真的升级,而只是一种升级的假象,因为它违背了消费者内心的真实意愿,且与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背道而驰。此外,他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在经济领域促进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应在文化领域注意警惕消费主义走向极端和异化的倾向。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社会各阶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差距问题,把这一问题囊括进消费升级的内涵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公平,缓解相关社会矛盾。
佘金燚同学认为,在关注消费升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另一来源:消费下沉。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投资者认为大局已定的电商行业,拼多多在阿里、京东寡头垄断的格局下强势崛起,并逐步三分天下。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拼多多掌握了低价产品供应链,并开拓了低线城市的用户红利。他进一步指出,消费升级和下沉是统一的,前者反映了居民收入增加后,出于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后者则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本质的追求,以及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最后,佘金燚认为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号召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通过补齐交通物流短板,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使下沉市场有力推动消费增长和升级。
金日男同学分享了自身对消费升级的理解。他观察到促进消费的产品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器和5g网络这三个方面,而它们都是促进消费结构向家庭智能化的方向转型。他认为消费升级指的便是这种导致生活方式有所转变的消费的发展,而现在中国社会消费中城镇消费占70%左右,农村消费少,并且低收入家庭占比非常大。在这种情形下,向家庭智能化的消费转型仅适用于高收入家庭,加上家庭智能化有关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均尚未成熟,使得它们的利润非常小,进而影响其发展。因此,政府必须通过补贴和政策促进这些领域的消费,以消费带动产业的发展,这便是消费引领产业升级的方式。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技术尚未成熟导致价格偏高的情况下,促进该领域的消费将会使得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但带动消费效果不明显的话,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升级过早发展?章政指出所有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初期消费不足的困境,随着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该产业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
张瀚仁同学谈到,随着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功能持续完善,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消费元素,创造更多的新消费需求。这种数字化全覆盖的消费方式,催生了很多新型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客群,比如近几年来出现的二次元和虚拟社交的新客群,这在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产业发展,但一方面也需警惕消费差距的扩大和其目的性、功能性的偏差,包括相关产业的规范发展问题。
夏雨同学指出目前的消费新趋势有几个特点。首先,消费者开始重视精神享受,追求生活美学,不再迷恋奢侈品。以装修业为例,20世纪时非常流行金碧辉煌的装修,且当时也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流行词“土豪”。但消费者很快就开始寻找消费的更高层次的意义,即审美的消费。依旧以装修为例,消费者不再迷恋堆砌华丽的装饰,而是向不同的风格探索,不再都是“奢华炫目”的风格。其次,消费者更加重视健康,健身软件数量激增和健康食品热销等现象说明消费者的消费重点逐渐向自身转移,不再仅仅关注包装自己,而是更关注自身的发展。最后,她将上述两点进行总结,消费者的消费朝着个性化和内生化发展,他们可能会受到某些消费思潮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更加关注自身的真实需求和精神需求。夏雨指出消费升级不等于消费高奢产品,“升级” 与“好”的区别在于是否能让人民自身变得更好。
最后,在师生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章政肯定了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认为同学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具有现实意义。他基于最新统计数据,为同学们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消费的结构变迁、特征和问题。章政指出,中国未来的居民消费上升空间十分广阔,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比较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居民消费出现了“梗阻”问题。此外,他提醒同学们注意消费活动的目的性、正当性与消费本身的功能性、延展性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建议同学们在分析消费结构升级时应进一步思考消费结构升级的内涵。章政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未来gdp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推动服务型消费升级和转型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基本任务。
供稿: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