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举办的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中央财经大学纪珽副教授以“环境与国际贸易:量化分析的视角(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为题,为在场的师生进行学术报告。工作坊由经济学院莫家伟助理教授主持,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陈仪副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和刘政文助理教授等参与了工作坊。
纪珽的文章将污染作为生产的副产品纳入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以此对国际贸易、环境和环境规制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关于国际贸易和环境的关系,现有文献提出两种假说:污染避难所效应(pollution haven effect, phe),即环境规制的强度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和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phh),即贸易自由化使各国的环境政策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重污染型产业向环境规制不严格的国家集聚。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基于全球数据的结构模型估计,文章发现污染避难所效应(phe)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发现污染避难所假说(phh)存在的证据,即环境规制在国际分工上的作用十分有限。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和贸易成本是阻碍环境规制发挥作用的两大主要因素。在之后的讨论中,文章进一步放宽了环境政策外生的假定,将环境政策视为受贸易自由化影响的内生变量。分析发现,这一调整没有改变前文的主要结论,贸易自由化对国家污染税率调整的税收替代效应十分有限,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收入效应。
与会师生与演讲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纪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截至2021年上半年十个工作坊共计举办了315场活动,其中2021年上半年举办了106场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王正刚、魏桥乔
美编:随风、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