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585场
经济史工作坊(博士生专场一)
主讲人:徐之茵、吕泽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讲座主题:
1. 徐之茵:20世纪30-40年代固定汇率的运行和崩溃
2. 吕泽众:新中国疟疾疫情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实证分析(1950-2008)
主持人:
赵一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mark hup(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辉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汉晖长聘副教授、赵留彦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徐志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首先,徐之茵作报告。基于民国《中央银行月报》等第一手资料记载的中国汇率、利率、价格及货币发行月度数据,她与管汉晖、陈仪研究了20世纪30-40年代固定汇率的运行与崩溃。研究发现,固定汇率时期价格基本稳定,利率平价得以实现,起到了名义锚的作用;以美国为基准国计算利率风险溢价,发现固定汇率制度确立之初降低了货币风险,1939年汇率危机则使货币风险再次上升;两次汇率危机均发生在储备数量与支持比率最低的时期,战后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与信贷扩张是储备损失的主要推动因素。报告过程中,与会老师提出如加强研究的经济学含义、探究黑市汇率的存在是否反映出日军封锁下仍有资本流动、考察汇率与当时战争胜算的关系等建议。
随后,吕泽众作汇报。他和指导老师使用1950-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度58年的宏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区疟疾疫情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研究发现疟疾疫病的流行对当地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疟疾疫情越严重的地区,人口总数越少,年自然增长率越低。同样,疟疾疾病对地区就业和教育也存在负面影响,地区就业人数和中小学在读人数在疟疾发病率越高的地区越低。此外,他们比较了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疟疾防治政策的效果,发现由于60年代社会动荡管理不佳,导致1964年防疫政策并未发挥应有作用,而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稳定,体系完善,1986年防疫政策取得了优异的效果。与会老师就数据来源、变量衡量方法、研究目标、因果识别策略等方面对该研究给出了详实的指导建议。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586场
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
主讲人:巩爱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cluster robust infer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many covariates
主持人:王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一鸣教授、刘蕴霆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长聘副教授、张俊妮长聘副教授、孙振庭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胡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加入协变量经常在经济学,统计以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用以控制混杂因素。与此同时,包含过多的协变量可能会带来推断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证研究中,经常引入聚类分析稳健的标准误来解释结果。在文章中,作者研究了一种对于聚类以及多协变量的存在都表现出稳健性的推断方法。当包含协变量的数量以与样本数量相同的速度增长时,常用的liang-zeger 和 hc-k 聚类稳健标准误差通常是无效的。作者提出了对于多协变量具有稳健性的聚类分析标准误差,将它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并提供了支持作者理论的数值模拟结果。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587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laura lasio(mcgill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讲座主题:biased beliefs and stigma as barriers to treatmen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主持人:庄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姚奕长聘副教授、王耀璟助理教授、袁野助理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吕蓓妮助理教授、潘聿航助理教授、林昊翔助理研究员、孙宇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肺癌作为世界上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占全部新发癌症例数的13%,五年生存率在四大癌症中最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肺癌通常和吸烟联系在一起,且该疾病的治疗率和研究资金均较低。
基于上述背景,laura lasio采用加拿大安大略省过去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行政数据,通过构建一种治疗选择模型,将认知偏差和污名化作为内生变量,并以同一社区过去三年中被诊断出肺癌但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来衡量这一指标,将医生治疗倾向作为外生冲击。模型基本假设是,肺癌患者内化了社会上对治疗效果的认知偏差和污名化,基于其参考群体的治疗决策进行治疗选择,有偏见的认知和污名化会阻碍患者接受治疗或对创新疗法的采用。模型结果表明,如果将患者放在一个社会歧视程度低的社区,其治疗率将会增加4%,创新疗法的使用率将增加3%,该社会效应带来的影响解释了大约2%的肺癌研究资金缺口。该研究有助于为考虑关于肺癌的偏见或污名化、提高社会对肺癌的正确认知提供参考。该研究也拓宽了社会污名化在疾病领域的影响,以及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588场
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
主讲人:段玉婉(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讲座主题: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主持人:莫家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刘政文助理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助理教授、徐铭梽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段玉婉通过构建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跨国生产对各国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校准参数,她量化了贸易、跨国生产和污染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指出跨国生产这种全球化方式对于污染的影响十分显著,忽视跨国生产会导致对环境效应的评估产生严重偏差。段玉婉还发现“污染避风港”比“污染光环”效应的效果更大,因此使得跨国生产给东道国带来了负向的环境冲击。此外,她评估了多种决定跨国生产模式和其环境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是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之一,但影响力相对较弱。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1年十个工作坊共计举办了193场活动。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截至2022年底,十个工作坊共举办了184场活动,总计586场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鱼尔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