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45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姬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研究员)
讲座主题:气候风险测度与金融市场
主持人: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首先,姬强介绍了气候金融发展的背景。他表示,气候金融是目前热门的交叉领域,气候的特征对传统金融理论带来了挑战。应对气候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投资需求与融资约束之间的矛盾是重要制约因素。迫切的气候投融资需求催生了气候金融相关研究。目前全球气候融资资金缺口很大,国内气候投资在整个金融系统渗透率仅为4%,如何利用资金更好地支撑减排是重要议题。
姬强对气候金融这一学科进行了界定。从概念来看,绿色金融涵盖最广,气候金融其次,碳金融最窄。气候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国内与国际的包容性视角,实现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的有机结合,研究制度、市场、人的协同发展,以应付气候危机的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气候金融合作。金融气候理论发展需要金融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
进一步,姬强从气候物理和转型风险入手,汇报了团队建成的气候风险集成数据库。他表示,气候危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系统安全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风险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稳定性冲击很大,分析气候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气候物理风险对国外资本市场的冲击影响,缺少从转型风险视角量化分析气候风险冲击对我国金融系统复合性影响的研究。姬强及团队开发了全面系统性刻画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金融风险,集合全球-国家-省域-城市-行业-企业各层面的全球气候风险大数据集成平台。团队通过气象指标、极端气候事件与损失、气候政策、气候新闻、气候投融资、绿色资产、气候图片、上市公司高管气候关注等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构建全球气候物理风险指数、中国气候物理风险指数、全球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国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国气候新闻分类指数、全球气候风险关注指数、中国气候风险关注指数、上市公司气候关注指数。指数经验证发现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天然气、股票、国债、绿债、农产品期货等市场的变化。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46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naijia guo(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ph.d.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a b.a. in financ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讲座主题:migration restrictions and the migrant-native wage gap: the role of wage setting and sorting
主持人:王耀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姚奕长聘副教授、袁野助理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庄晨助理教授、kevin devereux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黄成教授、孙宇副研究员、潘聿航助理教授、吕蓓妮助理教授、杨佳楠助理教授、林昊翔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naijia guo对中国一个主要城市正式部门内的移民与本地居民工资差距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差异。讲座重点讨论了大规模迁移作为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特征,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在发展中国家记录到了工资差距。主讲人特别关注了中国户籍制度(户口系统)的影响,这是一种内部迁移政策,对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工资动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探讨了导致工资差距的因素,特别关注了对移民和本地居民不同的薪酬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进入高溢价雇主的排序情况。研究质疑了内部迁移限制,比如户口系统,是如何影响这种差距,以及通过就业获取户口的途径收紧对经济的更广泛影响。讲座还从大量文献中突出了工资差异、劳动市场政策和人才错配方面的贡献,强调了理解公司特定薪酬溢价的影响,以及政策改革如何提供洞察工资差距的视角。
研究发现,正式部门的移民比本地居民拥有更高的技能,户口系统对负面的工资发布和残余排序效果有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高技能工人倾向于进入公共部门,该部门获得了更多的户口配额,而当户口配额分配给高生产力公司时,可能会存在潜在的资源错配。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47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周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讲座主题: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 labor liberalization and misallocation in china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王轩助理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周康汇报的研究深入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的放宽极大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经济的整体生产力提升。21世纪初,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是减少城乡之间的迁移壁垒,通过为农村迁移工提供当地城市居民权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问题,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于这项政策,研究结果表明,户籍改革显著增加了就业率,其中就业增长达到了26.0%。此外,相关改革还带动了企业收入增长4.1%、资本增长11.8%,并使得边际劳动产品收益下降了23.8%。这一变化表明,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更加集中,资源错配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来说,改革使得原本劳动力受限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地理分布来看,改革带来的配置效率提升在那些面临来自“早期改革采纳者”激烈竞争的地区有所减弱,在那些改革前迁移网络较弱的地区则得到了增强。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各种企业异质性效果,展示了劳动力管制放宽后的受益者。
总体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导致整体生产力提升了4.6%,制造业产出增长了惊人的14.6%。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政策调整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制度创新在增进社会整体福祉方面的重要性。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经济学理论,也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基础。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48场
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闵炜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learning with uncertain signal structure
主持人:吴泽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石凡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胡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翁翕教授、沈吉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邝仲弘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在本次报告中,闵炜程汇报了决策者对多个信息源的动态选择的研究。他首先通过示例讲解本研究的设定:在每一期都存在两个信息源,分别为结构已知的熟悉信息源和结构不确定的陌生信息源,决策者可以从中选择其一从而使自己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该示例中,陌生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量更大,但决策者最终还是会选择熟悉的信息源。随后,闵炜程将这一过程推广到无限期,此时决策者不仅需要对真实状态进行学习,还需要推测不熟悉信息源的结构。他说明了信息源的有效程度不取决于决策者的先验认识,而是取决于信息源与真实状态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一系列分析,闵炜程证明了决策者将在某一时点及其之后所有时期都选择熟悉的信息源,即使陌生信息源blackwell占优熟悉信息源也是如此。最后,他简要介绍了本模型可能的拓展方向,如两个信息源都存在不确定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禾轩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