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学术午餐会第193期
主讲人:肖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financial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policy preferences: evidence from entrepreneurs in china
主持人:高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肖潇的论文探究了金融知识对小微企业主财务偏好的影响。受限于数据,现有文献对此知之甚少。文章利用支付宝问卷调查数据,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小微企业主越倾向于持有更多现金并保持较低的杠杆率,他们更偏好利用留存收益和外部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在控制了小微企业主的风险偏好、时间偏好以及对未来的态度后,结果保持不变。进一步使用交易数据的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企业主金融知识水平更高的小微企业取得更高的销售额,平均销售额的下降幅度更低。论文填补了文献对于小微企业主金融知识影响的缺失。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72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李腾(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气候变化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
主持人: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在环境经济学领域,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于生产、贸易等多方面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则在威廉·诺德豪斯获得诺奖后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于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市场;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探索气候变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出现了关于气候变化影响房价的部分研究。李腾教授指出,气候对于房地产的影响是明显的,由于房地产属于不动产,其价值必然受到附近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居住体验则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按揭买房的决策。美国房地产市场所占美国经济体量大,同时,作为不动产,房地产更容易受到一线冲击,较为脆弱。另外,美国的房地产贷款期限通常为30年,长期的还款过程也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他的研究将环境经济学与金融相结合,探究了气候变化对于美国房地产信贷行为的影响。
李腾教授基于美国房地产数据筛选出贷款期为30年的自住房信贷记录,并根据月度还款情况将样本分为正常还款、提前还款和永久违约三类。在计量回归模型中,以虚拟变量表征还款表现作为被解释变量,主要解释变量则是过去12个月的平均月高温天数(>32.2℃)。计量模型同时考虑到房贷与房屋当前价格的关系设置了其与高温天数的交乘项,并控制了县级-年份、县级-月份、年份-月份以及贷款的固定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过去12个月的月平均高温天数每增加一天,房贷违约概率随之增加7.1%,房贷提前还款概率随之增加3.8%。为了避免购房决策的预选择问题,李腾教授考虑了信贷固定效应、初始贷款特征与高温天气的相关性、购房人群来源地等问题并进行了检验。
李腾教授进一步从流动性问题、住房不匹配问题两个方面检验了气候变化对信贷行为的作用途经。研究发现,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上述影响加剧;信贷行为改变的人群迁出率更高、并会迁往气温更低的区域。他也对基准回归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使用最高气温作为解释变量、使用不同的聚类方式等检验中结果均呈现稳健性。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73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shiqi guo(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讲座主题: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fires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王轩助理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汇报的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对农业焚烧活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了2010年人口普查的县级数据和2011至2017年间农业焚烧活动的卫星图像,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率的增加与农业焚烧活动上升之间的直接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7年检测到的农业焚烧事件就增加0.7%。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在农业劳动力稀缺时,为了节省劳动力而采取的焚烧作物秸秆残留物的做法。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机制,发现这一效应主要由农村外迁人口驱动,对于在附近工作的人口影响较小,并且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生产量高和农业机械使用较多的地区更为显著。为了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作者采用了工具变量法,利用中美之间贸易政策的外生变化作为农村外迁的拉动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土地确权改革有效地减少了与农村劳动力减少相关的农业焚烧活动,其效果优于其他秸秆管理政策。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中迁移与污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突出了农村-城市迁移的负面外部性。由此,研究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农业焚烧活动,保护空气质量。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74场
经济史工作坊
主讲人:张萌(范德堡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森林何以流动——清代市场经济中的国家与林业
主持人: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赵一泠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诗古副教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科学学院gary richardson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徐志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张萌202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 sustaining the market荣获美国森林史学会2022年最佳著作奖、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最佳著作双年奖荣誉提名。中译本《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于2024年出版。讲座伊始,张萌简要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清代中国人口滋生、市场化长足发展,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环境史的叙述一般强调这一时期过度的森林砍伐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实际情况其实更加复杂:在自然林被砍伐以后,新的经济制度推动了人工再生林的发展。清代市场上的木材有多少,从哪里来?是来自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如何保证长期可靠的木材供应?如何维持跨越极长距离的商业网络?这些问题都是这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项研究立足中国经济史与环境史,清代案例的独特性有效地扩充了世界史中对资源管理、近代早期的商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理解。
随后,张萌介绍了书的核心理论观点。木材贸易面临两个“可持续性”问题:一个是木材供应的可持续性,另一个是市场交易的可持续性,二者互补且共同演化。围绕这两个问题,森林史、新制度经济学等文献有着丰富的研究。她认为,国家、林业、市场三者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实现了清代的“森林流动”。国家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没有直接干预,而是依赖市场发挥作用;林业的供给主要由私有造林构成,从业者有激励从而维持森林资源的供给;林业市场实现了整合,但保持着去中心化的特点,没有大型的商会对市场准入加以严格限制。价格机制在三者的互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维持着市场的运作。
最后,张萌介绍了两个案例来论述“森林何以流动”。第一个案例讲述如何以股份制应对人工造林的流动性挑战。三种制度的存在共同维持了森林资源的供应:私有林地而非国有;以市场交易为目的造林;以股份制应对长期投资的挑战。以嘉庆年间的股份交易合同为例,她介绍了不同的股权契约形式,比如全部产权、用益物权、地主股和栽手股等。史料统计结果显示,股份交易逐渐成为主流,地主股和栽手股在股份交易中占据较大比重。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湖南皇木采办委员英安的商业逻辑。史料显示,英安在采办时看重木材质量,通过估算来比较成本和收益,对价格信息保密。尽管英安具有官方采办委员的身份,但他仍然设法从采办中牟利。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76场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梁禹澄(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social comparison and the value of performance trajectory information: a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workplace
主持老师:陆方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讲座内容:
新员工经常将自己与表现出色的资深同事进行比较,但他们往往不了解资深同事职业生涯早期的表现情况。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境下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可能会对新员工的幸福感和员工流失率产生不利影响。
梁禹澄的研究探讨了向新员工提供资深同事的历史绩效信息是否能够减轻社会比较的负面影响。该研究在中国一家连锁的按摩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向新员工发送了资深同事的历史绩效轨迹信息。结果表明这种信息干预将新员工的流失率降低了12%,并且对生产效率高的员工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机制分析表明,较低的流失率主要是由于新员工对资深同事过去表现的预期降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压力水平,提升了心理健康。总体而言,这项研究表明向初级员工展示资深员工的“简历”可以减轻公司内部的社会比较成本。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芋圆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