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93场
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李健(爱荷华州立大学副教授)
讲座主题:strategic relations in acyclic conflict networks
主持人:
吴泽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石凡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胡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翁翕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邢亦青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俊杰教授
讲座内容:
在本次讲座中,李健报告了有关非循环网络中策略性选择竞争关系的研究。她首先介绍了模型的设定,包括博弈参与者、竞争关系、收益方程等,并强调本模型假设竞争关系为树状。随后,李健定义了链接的符号与路径的符号,并由此引出对均衡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参与者的影响取决于参与者在竞争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而这一结果有助于对网络中策略性竞争关系的理解。为解释该结果的经济学意义,她还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如“被选者与落选者”、“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等。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94场
经济史工作坊
主讲人:sng tuan hwee,孙传炜(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讲座主题:revisiting skinner: counting counties in song china
主持人:赵一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汉晖长聘副教授、郝煜长聘副教授、mark hup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科学学院gary richardson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徐志浩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雨新讲师、游五岳讲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新百人计划研究员袁松
讲座内容:
孙传炜教授首先概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中国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演变,skinner的经典观察认为,在帝制时期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县级单位数量在统一王朝之间相对稳定,大致为1200至1300个左右。这一发现也对众多中国史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则提出,尽管skinner的观察在长时期内正确,但他忽视了一些特定时期的地方行政安排,比如北宋时期,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并非仅仅是县,还包括众多次县级单位。其中一些次县级单位和县一样,官员由中央政府委任,并由州级政府直接领导。以此定义,宋朝时期至少有超过500个承担着亲民职能的次县级单位。
随后,孙传炜教授详细介绍了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在明清时期,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县;而宋朝时期则有许多县级以下的单位,如镇、寨、堡、城等。这些次县级单位中,有不少符合本研究对行政管理单位的定义。因此,宋朝时期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不仅限于县,还包括以镇为代表的众多次县级行政单位。并且,县与镇所主要负责的管理功能也不尽相同,县及其所辖乡主要负责农村人口的管理事宜,而镇主要负责城镇人口的管理。这种城乡区分管理的制度实际上十分接近现代国家的行政管理设计,领先于当时的时代,也区别于后来明清时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接下来,孙传炜教授针对不同层级的镇治设置展开介绍。总体上,镇的设置有三种层级,它们在地方公共品提供、官员选任、税收方式上都有所区别。不同层级的镇治长官在司法、民政管理、市场规范等方面也有相对应的职责和任务。此外,他还列举了澉水等镇的案例,更加具体地阐述了镇在宋朝的基本行政地位。
最后,孙传炜教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他指出,尽管镇不同于县,但其依然是宋朝时期承担亲民职能的地方行政单位,这一发现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宋朝时期国家的能动性与财政制度早熟的理解。而宋朝时期早已采用的城乡区分管理的制度,为何没有继续在明清实施,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95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王姣(research fellow i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讲座主题:the economics of travel bubbles: why they did not work? (旅行泡沫经济学:为什么他们不起作用)
主持人: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李博助理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王姣使用多地区的sir macro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评估疫情期间的合作跨境旅行安排(travel bubbles)。帕累托最优强调国内遏制,但政策制定者总是被激励偏离合作政策,这会导致九游会平台的合作伙伴区域的负外部性。这种不合作的结果会限制长期旅行的行为,且经济或健康方面的益处较少。该模型随后被应用于评估新加坡-香港旅游泡沫,该泡沫最终流产。旅游泡沫将带来最高的福利,但如果没有它,新加坡和香港仍将通过有效的国内控制获得较小的福利收益。此外,她还发现,出发前的检测不会改善合作带来的福利,快速疫苗接种计划对使经济恢复正常至关重要。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896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hyejin ku(associate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讲座主题: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王轩助理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hyejin ku汇报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自1996年至2016年间在科学领域的快速崛起及其对全球科研格局的影响。她表示,研究主要基于一种新颖的研究设计,将不同科学领域的大学置于不同程度的“中国冲击”影响之下进行分析。这种设计可以应用于多个科学领域,并在共同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各大学初始出版物的主题构成,以及中国在这些特定主题领域研究能力的增长趋势。
研究发现,中国对不同科学领域的净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化学领域,中国的净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在数学领域则表现为负效应,且统计上不显著。为了解释这种异质性的净效应,hyejin ku在研究中将竞争、合作和互补性作为可能的渠道,并评估了它们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的相对重要性。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在全球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全球科研合作与竞争的动态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