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后,2021年12月11日,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暨“百所经院九游会平台的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90所院校的25位校长、211位院长出席本次论坛。论坛设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学教育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征程历史使命与经济学理论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五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
“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圆桌论坛
“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宋芳秀主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蔡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欧阳峣,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分享与讨论。
朱孟楠发言
朱孟楠认为,经济学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规律导向。在这三个基本导向的基础上,经济学研究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推进:第一,要研究国家重大问题、“卡脖子”的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当前的疫情经济、“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影响以及共同富裕等问题;第二,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多元化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更多的研究中心;第三,要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及改革开放40余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论创新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维度。良好的理论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要强化人才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未来应着力培养有责任、敢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经济学人才。
蔡派发言
蔡派首先强调了经济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重要性。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是其重要使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都亟需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他表示,解决好服务问题,应从三条路径发力:第一,要发挥经济学研究在政府规划中的理论支撑作用。在制定规划的工程中,从把握好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当地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升政府规划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第二,要发挥经济学研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策咨询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要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当前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很多经济学家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研究的成果转化;第三,要发挥经济学研究在地方经济人才培养中的平台支撑作用,以满足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所提出的人才需求。例如北京提出要建立国际人才高地,成为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这就意味着对大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
曹廷求发言
曹廷求结合学校与学院的实践经历,论述了经济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式。他指出,2017年山东大学将“服务山东”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这意味着山东大学将教育发展同山东发展、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学院为例,产业经济学作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优势学科,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以及反垄断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在这一实践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学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伴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学科所面临的学科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金融创新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跟踪实践的发展,从中吸收有益成分并进行升华,然后再反过来指导中国的金融实践。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学研究要强化学科建设,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与指导。
李建军发言
李建军认为,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学研究,应该遵循五个标准。第一,要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无论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还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实践,亦或百年党史和千年中华历史的发展实践,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探究中国特定体制下的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第二,要梳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吸收优秀的传统经济思想以指导当下发展实践。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经济思想,例如《管子》《史记》等著作当中所呈现的货币以及经济分配等相关思想,这些思想都可以参考与借鉴;第三,要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需要,设计相关的政策机制。中国已经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之中。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除了现代化以外,还包括实现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以及如何进行相应政策机制的设计,都是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第四,要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围绕地方发展战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五,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真正提出一些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方案。
欧阳峣发言
欧阳峣指出,经济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作为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的出发点。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特征事实是数十年来的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相结合的优势组合。这一优势组合是一种动态优势,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优势组合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间发展差距的缩小,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在不断弱化。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及国内需求的增加,市场规模优势则在不断加强与扩大。在当前阶段,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构建完整的国内产业链,抑或培养制度创新能力和对外竞争优势,都与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有关。因此,当下研究应该以市场规模优势为主要的立足点,进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思路所应进行的改变,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司伟发言
司伟论述了学院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上的具体实践。他指出,学院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是围绕农业要素市场改革,例如农地改革、农产品价格以及期货、保险等产品的相应改革,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智库建设;另一方面是服务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的转型,通过推动农业发展的着重点从粮食安全向营养健康的转变,实现我国农业向环境友好和营养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院通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农地产权改革以及建立科技小院与教授工作站等具体实践方式,加强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程度,提升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
姚洋发言
姚洋基于学院智库建设的经验,就经济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年长老师对后辈青年的“传帮带”作用,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正是因为老一辈经济学家深入参与到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为后辈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才促成了国家发展研究院卓越的智库建设;第二,要采取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促使更多老师到经济现实问题之中提炼学术问题,实现学术水平和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由于年轻教师面临较大的发表和晋升压力,而智库研究又不算科研成果,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激励和引导措施,才能让青年教师有动力从事智库研究。第三,要积极承担政府的研究任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同时更要通过强化公共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这既有利于提升相关研究的影响范围,又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相关政策建议的接受程度。因为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建议的好坏,因此当某种政策建议在公共传播的过程中被民众广泛接受,这样的政策建议就更容易被政府接纳。
易行健发言
易行健表示,经济学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既存在统一的方面,也存在矛盾的方面。统一主要体现在中高端人才的培养之上,例如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以及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人才的培训等;矛盾首先体现为理论抽象与经济现实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和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经济研究主要体现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但由于经济现实的易变性,因此基础研究会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基础研究是抽象过程,是对一般发展趋势的研究,因此又存在前瞻性。故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矛盾还体现在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在速度上存在的差异。智库报告的完成速度相对较快,而理论研究则较为缓慢。这种速度差异既是内容差别的结果,也是研究范式差异的结果。化解这些矛盾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分别是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政策评估中协调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的方式、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差异性问题。
最后,宋芳秀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过一句名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强调,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经济学人,我们既要顶天立地做好经济学研究,又要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赵华熹
美编:陈玉洁、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