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九游会平台的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12月17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
分论坛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17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之分论坛三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弘毅学堂院长余振、湘潭大学商学院院长韩雷担任论坛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杜丽群、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熙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程哲,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傅利福,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长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马正兵,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秦树文,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熊金武,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丹宁。
图片 本场分论坛的嘉宾们围绕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诸多观点和重要共识。
首先,嘉宾们深入讨论了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问题,一致认为乡村振兴不单是经济增长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问题。乡村振兴既包含了经济的增长,又包含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包含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一方面,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新问题,应和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起来,不能仍停留在原有的观念里去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是并联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将面临更多复杂且综合的新问题。
进一步地,嘉宾们指出了现在乡村振兴中的四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关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缺失的问题,二是乡村振兴中面临的资金匮乏问题,三是经济发展跟生态环境的冲突问题,四是小农制度与现代产业制度的冲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与会嘉宾们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一,乡村振兴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环境,建设可持续、绿色社区。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传统的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并对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还可以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循环、零排放,建设可持续社区。
其二,乡村振兴应结合当地已有的优势特色产业。可以将产业优势与人文社会环境、文旅项目相结合,以绿色健康的方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布局、产业升级和产业换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经验不可照搬,需要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来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寻找区域发展优势。
其三,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医疗素养、教育素养的提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因此,普惠金融可以从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人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医疗问题的逐步解决,进一步减少乡村地区因病致贫的情况。
其四,高校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各高校可通过校地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将专业学科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乡村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此外,可以借鉴现有经验,将分校、分院建在村、镇,促进人才与乡村共同成长。
其五,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改善农村教育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面临着基础教育资源不对等、进入高校机会不对等、进一步深造机会不对等、就业机会和质量不对等等情况。对此,可以顺应乡村教育发展趋势,尽可能让乡村的孩子走出乡村,使之了解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具备先进的理念,提升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从而改善农村教育。
其六,乡村振兴应解决农业收入问题。对此,一是要通过完善政策提升农业收入;二是要将数字化和农村创收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三是要在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的背景下,退林还耕所带来的负向影响。
在讨论中,与会嘉宾们就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人才短缺、资金困难、经济与生态的冲突、产业制度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嘉宾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策略,例如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社区、整合当地的优势产业、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发挥高校力量、改善农村教育、解决农业收入问题等。在论坛现场,嘉宾们充分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经验,积极分享见解与建议,旨在为乡村振兴事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分论坛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12月17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之分论坛四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春敏、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担任论坛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副主任刘冲、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秘书长吴群锋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辉,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畅,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刘力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力,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晓玲,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磊,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群姿,南京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朱军。
图片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其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回顾过去,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与会嘉宾们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首先,对待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要有整体观。党的二十大强调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系统观念。因此,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互为表里。只有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各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定要在发展中协调、在发展中实现。
其次,我国正处于向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对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转型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因此,我们应全面思考和审视这一问题,及时应对数字经济转型所需的变革。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适时地制定针对性政策来“筑巢引凤”、聚拢人才。同时,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政府也要紧跟时代节奏,参与建立数据中心,进入数据要素生产过程,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各地之间还可以建立起跨区域联动机制,促进人才的跨区域交流,以此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区域协调发展要以交通的互联互通为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如今城乡差异较大、交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可尝试建立智慧交通系统,这不仅能够提高交通效率,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加城乡之间的联系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这也为整个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第五,应重视边疆建设。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要利用好边疆地区的优势,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最后,与会嘉宾们指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实现国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开放、包容、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更大贡献,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孙锦萍、王璠
美编:初夏
责编:黄文心、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