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财政政策调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单纯“一刀切”转变为“有保有压”,由僵化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灵活的“市场引导”,由单一政策工具转变为多种政策组合。财政政策调控方式并没有单纯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而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先后相机抉择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在1994年提出。由于1992-1993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政府明确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经济“软着陆”,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采取行政性“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压缩财政赤字。运用经济手段和掌握好政策实施力度,避免经济剧烈波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过热状态的稳步降温。总量从紧,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免“一刀切”。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1998年提出。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出口滑坡,加上与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相重合,经济增长显著放缓。针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来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扩大内需。同时采取减税、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刺激投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水平,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培育和刺激消费需求。
稳健财政政策是在2004年首次提出。稳健财政政策是一种中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松紧适度,有保有压的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是当国民经济运行走出低迷后,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采取的一种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能够对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有效调整,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一是控制赤字,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不做急剧压缩,做到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的重新出现,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成果的要求,体现财政收支逐步平衡的趋向。二是调整结构:对财政支出总规模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项目的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注重财政支出的增量调整和优化。三是推进改革,在以财政政策服务于合理调控总量、积极优化结构的目标同时,还大力推进和支持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即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增收节支: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财政政策在面对经济衰退的时候,综合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同时使用是增支和减收的政策,一方面使用政府的信用,增发国债筹集资金以扩大政府购买支出规模,另一方面降低税收,来提升企业投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看,政府购买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和税收政策使用更加灵活,能够针对经济所处阶段进行适当的微调,修正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在收支平衡方面,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源于长期国债的发行。虽然按照李嘉图等价,收税和发债是等价的,今天的债务需要明天的税收来偿还,但是在实际检验中,李嘉图等价并不成立,债券被居民更多的看作是一种财富而非税收负担,因此不会对于其日常消费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张延:北京大学经济
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