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导)
“绿色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世界人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诉求,体现了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转变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动力的显著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褐色”粗放型发展模式大行其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过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在从“褐色”到“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变中,需要大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转变生产方式,绿化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绿色发展的首要前提。与后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方式自然演变不同,“绿色”生产方式的实现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主导。
第一,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这是中国当前实现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也是一项能够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策略。根据市场失灵理论,由于生产者的技术约束集一般不包括自然环境,其利润最大化行为往往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即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关键推动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权的市场定价,使生产者承担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成本,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来激励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例如,德国政府在近年来通过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推动能源转型(“energiewende”),使传统发电行业逐渐向清洁能源发电方式过渡,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逐渐成为主流。美国加州近年实施的排放限额与交易计划(cap-and-trade program),为污染物排放权的市场定价和初始分配制度提供了范例。
第二,鼓励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除了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升级,引入新的绿色产业也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我国传统产业在市场中形成了较强的垄断势力,产业结构固化,新兴绿色产业的市场进入受到阻碍。尤其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金融排斥、政策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成为中小企业投资进入绿色产业的障碍。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参与者(尤其是致力于投入绿色产业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等激励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绿色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绿色平台资源整合共享,以进一步促进新兴绿色企业的发展与良性竞争。另外,专门针对绿色产业的企业家培养项目、创业扶持及创新激励措施也将有利于绿色产业的市场进入。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从2010年起为使用节能型住房的家户提供高额补贴,从而激励大量中小企业采用太阳能或生物热能等前沿技术帮助居民改造旧有住房;美国政府在近年来也承诺通过高额政府资助来刺激新一代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研发生产,并促进配套充电设施的安装。
二、转换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
“绿色”发展模式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生产方式的换代升级,也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主动转变。在经济学中,以节能环保、减少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如果该外部性无法由市场机制补偿,则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津贴(或税收减免)进行激励。从社会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消费行为是态度(attitudes)、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及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快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途径:
第一,实施有利于绿色消费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绿色产品的补贴力度,同时在补贴方式上,对不同的绿色产品应有所区别:对于消费者易于直接感知益处的产品(如绿色食品)应更多从生产环节给予补贴;对不易直接感知益处的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则应直接对购买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污染的消费行为进行征税,也有助于实现消费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加快我国消费的绿色转型。例如,挪威政府从2001年起逐渐加大对电动汽车购买者的税费减免额度,从2009年到2014年,该国的电动车总量由1776辆增至38652辆,增幅超过20倍。丹麦从1993年起大幅提高家庭能源使用税和垃圾回收税,同时不断开征诸如“空调税”之类的新税种;至2008年,丹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下降13.9%,同时环境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第二,进一步普及绿色消费观念。大量研究证明,节能环保观念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而集体参与是形成稳定绿色消费观念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加快民间绿色组织的发展,扩大民众绿色行为的参与度,将有利于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wwf)等绿色组织在普及绿色消费观念及推动政府政策制定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虽有类似组织,但存在着成员构成过于狭窄、社会宣传力度较弱等问题,应予以改进和完善。
第三,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中国存在诸如绿色产品认证不严格、电动车充电站较少等不便于绿色产品购买和使用的问题,阻碍了绿色消费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相关工作,通过改进绿色认证体系、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消费提供更加便捷的使用环境。例如,美国能源部于2010年底设立charge point项目,安装快速充电设施,为电动汽车使用者免费充电;德国政府在1978年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绿色产品认证标准——“蓝色天使”,并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只手来管理认证机构,使该标准成为国际上最严格、最成功的绿色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