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供给经济学是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学派。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讲的是需求问题,其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也主要从需求方面来解决。如果经济出现箫条,在凯恩斯主义看来非常简单,就是刺激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这四大需求在凯恩斯主义看来是治理萧条问题刺激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开始反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只讲需求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单纯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在美国兴起了供给经济学,在里根时代达到了高峰,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改变供给方。供给侧改革要追根溯源,是从80年代里根经济学开始的一个变革。但是中国现在讨论供给经济学,跟美国的里根供给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经济结构情况、产业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变革的使命与美国当时也大相径庭。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是辩证思维,供给跟需求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两面,就好像人有正面,也一定有背面,供求不是割裂的。中国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互为表里,那才构成一个世界。西方经济学的思维一般来讲是一分为二的,要讲经济就是供给或者需求,我觉得尽管现在讲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把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不能单向思维,要合二为一。我认为所有影响需求的方面,大部分都来自于供给方面;所有影响供给的方面,也都大部分来自于需求方面。换句话说,供与求是不能分割的,他们互相影响,互为表里,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经济的两面,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今天讲供给侧改革,我也不认为这个提法是完全正确的。现在中央一号召供给侧改革,很多人就把需求忘掉了,他不知道需求是供给的另外一面,需求可以创造自己的供给,可以刺激供给,使供给成为可能。
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突破点
最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农村供给侧改革目前有五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1、农村的人力资本供给。现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的青年、尤其是农村有知识、有人力资本的青年大量外流,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状况,整个农村人才缺乏。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前十年增长很快?是因为人力资本的价格比较低,成本比较低,青壮年农民大量涌到经济发达地区,支撑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但是今天,从供给角度来讲,农村的人力资本供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力资本的供给严重短缺,导致发达地区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这就导致经济出现萧条。农村人力资本供给也约束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如果大量的人口仍然是流到中国的发达地区,支撑中国的城市化,农村没有人才,农村经济得不到增长,农村的需求从哪儿来呢?我们最近老讲提升农村的消费,刺激农村的消费,认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巨大的市场,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如果农村没有大量的人才,农村经济本身没有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很慢,这个需求从哪儿来呢?供给的源泉从哪儿来呢?刺激农村需求的源泉就在于农村经济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要留住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
2、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最大的资本就是土地,如果要讲供给侧改革的话,土地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会最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地推动中国农村的土地变革。首先是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促进中国农村的规模化经营,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农经济,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另外是增强土地产权市场的流动性,这个流动性主要是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原来农村金融缺少土地的抵押担保机制,现在土地经营权、牧区草地经营权、海边的滩涂经营权等都可以进行抵押。很多县域经济的活力,其实就来自于县域农村土地流动性的增强。下一步要农村的供给侧改革,土地变革一定会加大力度,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大土地产权交易场所的建立。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村要实现供给侧改革,就要实现农村经营主体的变化。农村由什么人来供给呢?如果还是由小农来供给,农村整个经济发展一定会受到很大的束缚,而且现在小农在国内外农业市场不断完善,竞争不断加剧、农业开放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情况之下,时时刻刻面临破产的风险。这个破产的风险来源于我们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是小农。所以要培养新型经营的主体,这些年来,中国大力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龙头企业、培养家庭农场,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120万家左右。但我也不主张消灭小农,不要走极端。
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我们老说农村消费需求上不去,因为农村的人不敢消费,不敢消费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造成的。中国现在提倡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这里面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均等化。如果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他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农村的需求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5、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信贷可及性。这几年农村金融的变化非常深刻,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国的商业银行等,都纷纷到农村来开展金融业务,这是非常积极的变化。但是现在中国农村金融还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弊端主要是在于我们的竞争主体还不够丰富,市场竞争的程度还不够充分,导致农村金融当中很大一部分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如果农民的金融需求满足不了,他就很难进行投资与生产,也就很难进行更多的消费,因为收入上不去。你要促进农村的消费,就要加大农村金融的供给量。
三、供给侧改革与县域农村金融创新
中国的县域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的核心引擎之一,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县域金融的发展,就不要讲中国的发展。农村供给侧改革为县域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创新,才能回应这个机遇与挑战。
1、体制创新。中国县域金融的发展取决于体制创新,这个体制创新主要是鼓励县域金融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今天很多县域的金融竞争主体是残缺不全的,国有银行不见得都去,股份制银行也零零星星,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性仍然是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竞争仍然是不完备的。同时,最近我们看到中国县域金融的风险正在逐渐累积,农信社体系不良贷款这两年当中翻倍增长。所以我预测,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当中,中国在县域金融体系的中小金融机构,像农信社体系,是危机逐渐爆发的几年,甚至不排除中小银行大量倒闭破产的可能性。实际上监管层面已经为这批中小银行的倒闭破产准备好制度设计了,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大家不要以为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金融机构的,那是保障存款人的。这个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鼓励资不抵债的中小银行破产掉,破产之后,政府有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障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同时在县域金融当中,由于竞争的加剧,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拒贷、惜贷、难贷的情况非常常见,有钱贷不出去,不是别人不需要钱,而是找不到好的企业,不敢往外贷。这几年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很多地方原来是70-80%的存贷比,现在存贷比达到了50-60%、40-50%,甚至30%,为什么呢?因为贷不出去。所以必须要进行深刻的体制变革,这个体制变革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多创新,鼓励中小银行发展,尤其是要给中小银行更多的牌照,给民营银行牌照,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这是体制创新的方面。
2、机制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县域金融最大的成本就是农民和其他的需求主体比较分散,信息比较不完备,风险比较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思维,去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降低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2)产业链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注意分析当地的产业。构造产业链金融会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产业链金融,在纵向一体化过程当中,要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培育整个产业链,这样整个地方经济就会被带动起来。(3)土地金融。土地流转会引发大量的金融创新,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地方经济的特点,创造这些新型的土地金融。
3、产品创新。现在很多金融机构说我们贷不出去款,不敢贷,当然这里面一方面板子要打在中小企业的屁股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质量不好,但是另外一个板子要打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屁股上,因为我们没有提供很好的金融产品。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还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开发的力度,而产品创新依赖于什么呢?我认为依赖于本地经济的深刻理解,如果你不能理解本地经济,不知道本地的中小企业什么特点,长项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当地的农村经济长项在什么地方,你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金融产品出来。你要创造出好的产品,一定是深谙客户的需求,深谙客户各种方面的限制,因此你才知道客户的风险在什么地方,客户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可以用来担保,用来抵押,要抓住优势,克服风险,我们的金融产品创新就出来了。最近中国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尤其是要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说,农村金融机构最终可能不是死在政府的干预上,可能最终死在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上,归根到底是死在定价能力不足上。这一点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当地的产业经济情况,针对当地各类金融需求主体的情况来开发不同的微型金融产品,满足当地的需求。
4、文化创新。我们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定要创造自己独特的九游会平台的文化,要塑造伦理文化、乡土文化、客户文化、治理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有深厚乡土根基的银行、客户粘合度和认可度高的银行、治理结构规范完善的银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