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8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体制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同时强调了金融风险的防控。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的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风险的防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工作,也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海外,其中美联储的政策变化是重要的来源。美联储一向是国际资金的指挥棒,其政策的扩张或收缩决定了国际资金的流向,自然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影响巨大。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进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放松货币供给,使我国资产价格涨势明显,货币面临升值压力。近期美联储又改弦更张,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对我国货币造成了不小的贬值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更重视外来的金融冲击。促进我国的金融政策向着进一步合理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使金融业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美联储政策对我国外汇和房地产施加影响的一个主要渠道,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目前我国民众投资已不限于国内,开始国外资产投资。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外资产配置逐渐纳入民众日程。国外资产的购买和国外央行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在量化宽松的过程中,美国资产价格高回报率低,自然吸引力弱。国内出现资产荒,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而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以后,美联储开始紧缩货币政策,中美两国利差减小,就增强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使我国民众愿意更多地购买海外资产,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影响了国内房产的吸引力和价格水平。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显著。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和外汇市场的影响已经引起政府和学者的足够重视。近期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外来的金融冲击,如加强外汇管制,强调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基础等等。但打铁还要自身硬,汇率管制只是短期的治标,长期的治本也要重视起来。美联储的政策是外因;中国经济健康程度和货币政策才是内因;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以下通过三点浅谈怎样通过内部改革抵御外部金融风险。
一、 抵御外部金融风险,要控制中国货币的增发速度。
中国居民倾向海外投资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币过大过快的发行。民众认为人民币放在手里会贬值,国内又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和渠道。因此,让人民感受不到长期的通胀压力、加强人民对本币的信心才是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和冲击的根本措施,釜底抽薪。为此建议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人民币的增发速度,避免轻易用发货币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从根本上增加人民币及国内资产的吸引力。
二、 抵御外部金融风险,要增加中国民众分享改革成果的机会和渠道。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的分配机制始终没有理顺。一些民众没有完全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不畅通。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股市需要实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共赢。只有中国的资本市场能让老百姓真正赚到钱,才能减少居民的外部投资需求。从而减轻我国的外汇储备压力,更好的抵御外部金融风险。
三、 抵御外部金融风险,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对货币和资产的信心,本质上是对一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中国经济如能实现更稳、更可持续的长期增长;那么国内外的投资意愿会进一步加强。我国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进行供给侧改革,增强市场活力,缓解市场摩擦,实现长期高质的增长;才是增强体质、抵御风险的治本之策。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让人民在资本市场更好的分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才能更好的抵御外部风险,促进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