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6月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这20年余年间,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债券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依次放开,利率调控体系、市场利率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全面突破。但是,目前利率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存在利率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不畅、微观主体的行为不够市场化等。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说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仍然是现阶段金融领域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利率双轨制是当前利率改革中需要攻克的一个坚固堡垒,因此被称为利率市场化“最难啃的骨头”。它是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两套利率并行的现象:一个是国家规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个是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虽然我国已经全面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银行可以根据基准利率自行决定上浮和下浮幅度,但是由于窗口指导和行业自律,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上浮是有限度的,这也导致存款利率长期低于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
利率双轨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银行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两个目标之间权衡的结果,现阶段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率双轨制模式下,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使我国能够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降低资金成本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在维持低存贷利率的同时,人民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使资金市场保持在中性偏紧的状态,不仅有助于金融去杠杆,还能够确保我国的资金市场在美国的加息周期中不会产生大规模的资金外流,从而实现控风险的目标。
但是,利率双轨制只能是过渡期的安排,从长期来看,它的存在会对金融体系的运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利率双轨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行负债的短期化和同业化,资金稳定性下降。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储户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上近年来多元化理财业务兴起,其较高的回报率导致存款分流现象明显。银行只能更加依赖同业存单、银行理财等渠道吸引资金,这些资金的成本相对于存款的成本而言更高,稳定性也较差,增加了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
第二,利率双轨制阻碍了人民银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利率双轨制下,存贷款市场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割裂的,人民银行的政策利率无法在不同的市场之间传导,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的引导只停留在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无法到达信贷市场,这也导致人民银行使用利率调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实现调控目标,人民银行只能同时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指导等数量型调控工具,这也客观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中价格型调控和数量型调控并存的局面,提高了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第三,利率双轨制下利率作为资金价格信号的作用失灵,造成了经济中资金配置的扭曲。中国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利率双轨制下,银行存贷款市场上仍然存在利率管制,资金价格并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机制难以在资金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当前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中存在另外一重“双轨制”:一方面,国企及大型企业可享有较低利率和融资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则长期面临高利率和融资难的困境。利率双轨制的存在阻碍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和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由上可知,要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强化人民银行利率体系的调控功能,利率双轨制的堡垒必须攻克。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多次表示,“我们的最佳策略就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双轨合一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资金定价权交由金融市场主体决定,让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逐渐靠拢。
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双轨合一需要在恰当的时机逐步实施,关于实施时机的考量包含诸多因素:一是经济中的债务风险,要防止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大经济主体的偿债压力,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二是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要防止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幅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经济的下行压力;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所处的利率周期。当前,美国处于加息周期,我们要防止出现资本的大规模外流,资本的大规模外流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最后,双轨合一并非是仅靠利率管制放松就能实现的目标,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府部门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培育对资金利率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经济主体;人民银行应致力于体制机制改革,疏通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传导的渠道,培育有效的利率走廊和基准利率。在上述条件成熟后,人民银行即可打破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体系利率的机制和以利率调控为主的价格型货币调控模式,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