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同志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后工作提出的第五项要求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结着经济循环的全过程,四大环节能否紧密衔接、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需潜力能否有效释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循环,大国经济的突出优势是内部可循环。虽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拥有有效的供应链、完整的产业体系、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双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都能以内需为主导,并且通过强大的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
一、生产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不仅制造业规模居首位,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大类、191中类、525个小类,几乎在工业各个领域,我国企业都是世界前沿技术和设备的最大用户,在生产端拥有丰富的场景优势。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全球资源整合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使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我国大力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将生产端的用户场景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供给侧的数据红利。14亿人口,其中包括勤劳智慧的9亿多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中国优质的劳动力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例如,郑州富士康20万员工对应的8700名工程师,在中国只需要15天就能招聘齐,而在美国则需要9个月,其它国家花费的时间更多。中国研发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分摊高额的研发费用,使更多的创新在成本上显得可行。
所以,中国以内循环为主体具备现实条件:完善的产业闭环条件——先进的技术 充足的人力 完整的产业体系 完善的供应链 庞大的市场。而那些想替代中国制造的国家,要么劳动力充足却缺乏驾驭先进技术的能力(印度);要么技术领先却人力昂贵(德国)。
二、分配
分配不仅决定积累和消费比例,而且影响消费规模和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占比为61.6%,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目前的问题表现在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强,但是可支配收入不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意味着收入增长仍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4亿人口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来。
三、流通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铁路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截止2021年初,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全球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全国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为59.5%和72.8%。公路总里程5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3.1%;农村公路里程438.2万公里,比重为84.3%。我国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水运大国,多项数据世界第一。202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5.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亿标箱,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的物流体系呈现出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国际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这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快递配送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快递业务量1083亿件。这为商品和物资流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流通效率提升,成本逐步下降,202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值已经下降到14.7%,比2012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只要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打通堵点,链接断点,就能使内循环更加物畅其流。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加强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的统筹协调,形成内外连通,安全高效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
四、消费
中国正在从最大的世界工厂向最大的消费市场发展,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14亿人民就是14亿消费者,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而且最有发展潜力,可以提供国内各产业所需要的各类市场,形成内循环的坚实基础。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来看,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已连续8年超越投资成为牵引增长的第一引擎,符合基本完成工业化后转入消费驱动的内生型增长模式。
总之,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市场不仅在“大”,关键要“强”,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超大的市场规模,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和创新性。我国在需求侧形成了拥有14亿人口、5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最大、扩张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供给侧拥有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并且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供求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强劲、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与国际市场高效联通的内需市场,从而为双循环提供坚实强韧的市场基础。从现在来看,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所以,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密切结合起来,打通经济循环的淤点和堵点,接上断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结构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行为、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竞争等。
程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的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多篇,主持和参与过十余个各类课题,主持和参与过八十多个咨询项目。
塔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发表多篇论文,包括一篇ssci论文,一本合著,参与、主持多项课题研究,曾获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供稿:经济学院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