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让青年群体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需要青年群体积极提升就业技能,也需通过多方面改革举措,从根本上改善青年的就业环境,推动实现劳动力市场更高效供需对接。
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构成的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16-24岁(不含在校生)青年失业率为14.6%,较2023年有所下降,但仍居历史高位。短期的摩擦性失业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可能将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失业。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造成青年群体失业率偏高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失衡的经济原因,也有数字技术对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的冲击。从劳动力供给侧来看,一方面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和规模持续增加,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1,158万人,同比2022年增加82万,毕业生人数、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稳定和扩大青年人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从劳动力需求侧看,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等使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经济增长;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当前国内就业需求收缩,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需求总量仍然不足;并且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大规模转型以及地区之间的转移,造成了区域就业市场的供需错配,导致不同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尽相同,影响了青年就业。从新技术的冲击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就业模式,如远程工作、兼职、自由职业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重复性、程序化的工作正在被自动化技术取代,而需要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工作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青年群体的技能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经济对于青年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数量、质量、结构与工资和福利的改变。正向的影响包括通过创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等增加了就业数量和规模,社会分工深化导致了就业的扩容提质,灵活的就业形式创造新职业新岗位,也增加了女性就业的机会,并推动了弹性办公,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就业结构,驱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刘翠花等,2023)。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灵活就业群体面临着公共服务体系遇到了“不以单位为基础”的各种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李力行,2023)。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异质性差距,扩大区域以及技能水平等带来的就业水平差异。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速度与数量远远小于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因此,要提高数字化教育的针对性,为市场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专业人才,缓解青年人就业中的技能结构性错配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推动我国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第一,从总体上看,政府在保障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首先需要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当前需围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开发更多适合大学生和青年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对于面临行业性经营困难的企业积极实施重点指导和支持,给予财政、税收、社保等支持和优惠,助其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突破口,财政、税收、人社、金融等部门应加强协同,有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保持和创造提供就业岗位,并做好中小微企业招聘用人服务,如支持建立中小微企业hr联盟、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招聘专场等。同时,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资金等支持,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激发青年人的创新创业热情。
第二,政府在促进青年群体就业中应该发挥就业信息沟通的积极主导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供求失衡,而建立就业综合信息平台及共享机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业综合信息平台应保障信息透明公开,要求企业在平台上提供必要的信息。信息平台功能需要覆盖大学生就业的全流程,从就业政策、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职业建议等方面为就业者提供咨询。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就业信息平台与全国人力资源系统、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平台、各类招聘网站等多方协作,推动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要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和雇佣关系的转变。在城乡统筹、城乡融合背景下,政策的发力点是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常住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破除因户籍身份不同而带来的城乡差异,构建城乡一体、多档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和雇佣关系转变的背景下,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破除因是否有固定就业单位的不同而带来的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差别,构建一个就业优先、福利直达个人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工业智能化、生活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使新兴产业诞生,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激励、开设创业孵化器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还应制定技能培训和再培训计划以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适应新兴行业的能力,帮助部分中低技能劳动者向中高技能劳动者转型过渡。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也会产生替代效应,政府需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可以与培训机构合作并确保培训课程与市场需求一致,及时对失业人员提供资金补贴和培训机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劳动者带来新的就业方式如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在线办公等,对此政府应重新评估和调整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态。考虑实施灵活的工作制度,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以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对于学生,政府也应及时调整教育系统以适应数字经济的需求。加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教育,提倡创新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翠花 & 戚聿东. (2023). 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 理论学刊, (04), 129-141.
[2] 李力行. (2023). 数字经济、灵活就业与公共服务变革. 社会治理, (04), 4-11.
秦雪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经济学专业主任、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健康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资助的多项科研课题,在《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health economic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应用计量经济学 — eviews与sas实例》、《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工参保效果研究》、《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economic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in china等多部教材和著作;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主编、china & world economy副主编及多个学术期刊的客座主编或编委,并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主席、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专委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等社会职务。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教学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