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共使用classin 三次进行直播授课,共计六个学时。三次课程分别为金融工程(研究生课程,人数约为90),经济学与金融学中的数值方法(本研博合上,人数约为70人), 投资中的数据分析方法(本研博合上,人数约为70人)。课堂参与群体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包括部分外院外校老师。总体运行良好,直播过程流畅(极个别同学可能有所卡顿),根据在微信群中反应的信息来看学校提供的网络授课平台课程体验良好,听课,课堂板书演示和提问系统均较为完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院很早就开始跟教职工沟通教学工作调整方案,要求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因为我们学院布局极早,因此我也从二月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网络教学。在准备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往常必须准备的课件,习题和作业,我还观摩了不少直播视频,网红视频,其中也有不少网络教学视频。在谈我个人直播的一些心得体会之前,我想先谈一下我现在对现阶段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过去的大半个月里,我发现知识对比十年前已经变得更易于获取,甚至于可以称之为廉价。个体基本可以通过很便捷的方式就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即使是极为前沿的知识,当前的获取成本也相当低下。
那么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大学教育还能继续存在?或者我们作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甚至可以这样问,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就获取我所要教授的内容,是什么使得同学们愿意坐在了我的课堂里,并且愿意付诸精力用心听课?
我在当前(不成熟)的思考是知识体系与逻辑架构。是的,知识已经变得越来越廉价,搜索引擎和各类百科基本可以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点。但是,由于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注意力和精力去掌握相对庞杂的知识呢?我想,应该是会利用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构架,来帮助学生搭建他们的知识构架和记忆宫殿。
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方,简单的罗列和陈述概念会让学生参与性不强,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同学们来讲易于获取。但是强调重点概念,道明其存在的前因后果,带领同学们从一个概念延申至另一个概念,让他们体会到点与点之间的共通性,并不断的用范例去强化这些概念和他们的逻辑关系,让知识变得更为的立体,让书本本身变成故事,让同学们对于知识有着更宏观的掌握,可能就是我们的本质工作,甚至于也是我们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a. 在学习直播的过程中我发现主播与观众互动极其的重要(对于一个成功的主播)。为了兼顾互动及课堂音效,我虽然将参与人员全部静音,但是保持了唯一条课堂纪律:要求全部直播参与者打开摄像头。
我对此的理解是,希望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我不断地观察他们:因为我将课程调整成随机上台,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我看到的那一个。因此这样提升了他们的对课程的注意力投入。
b. 为了保持听众对课堂的注意力,我不会提供任何视频回放(极个别存在网络问题的同学除外),甚至于我会开玩笑的对同学们讲,”你想看到今天的老王,你只有今天这一次机会!”。因此,学生不会寄希望于通过课后回放来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而是更着重于当下的理解。
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我依旧开设了网络帮助时段。我希望同学们会在阅读我课件,找出自身逻辑不自洽处再来讨论,这样带有目的性的,而非寄希望于重复观看老师视频而获得答案。
c. 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我会故意在课件中摆放一些明显有逻辑间隔的论断或者公式,以希望同学们带着疑问来上课,这样更有参与感与目的感(嗯,这个想法是从强化学习里来的)。
a. 做一个主播: 因为我将直播定位为了注意力的一场战斗,因此我不断的告诫自己:做一个主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更有参与这场直播的意愿。我也尽力的通过各种横幅来美化直播环境。比如:
我也会利用课间休息时让同学们轻松一下(因为注意力极其重要,推荐课间休息使听众有一个注意力恢复间隙)
b. 主动互动:鼓励听众问问题,增加互动。比如我会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的要求大家给我刷火箭飞机(以截图的方式),问问题。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就会向自己提问(也是为了避免尴尬),试图带领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概念或算法。同时,我也试图(不知道成功没)使用同学们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日常对话。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其中。当然我们也要及时的处理对话框(弹幕)中不断蹦出来的问题。
c. 试图去说服听众:带领听众一起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平等的姿态地去说服同学们,尽量讲清一个概念或者定理的前因后果和其背后更宏大的想法,让同学们自己亲历整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结果。
d. 主动劝退。对于选修课程,因为前期对于学习目标的期望不一致,可能会有些同学“误入歧途”的选了我的课,因此我会在课程伊始主动劝退一些同学(不知道会不会成功)。试图使我的听众和我的目标感一致:再难,也要学。这样,我也相信在同龄人压力下,每个同学都会更加投入。
时间仓促,以上仅仅是我一些不成熟的个人心路历程,总结起来就是不惜一切成本(我估计我的人设是崩了),获取同学们的注意力(刷存在感)。但是事实上我们也得承认,即使通过各种方法,我们与学生的互动相比实际课堂还是存在不足,比如不能实时的观察到学生的眼神来调整课程的步伐。最后愿疫情早日结束,在前线奋战抗疫的英雄们身体健康,早日与家人团聚,天佑中华!
课程横幅-3
供稿 | 王熙
美编 | 奥奥
责编 | 阿布、禾禾、奥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