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太河集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南亚论坛在印度尼西亚民丹岛街城新地球村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陈仪副教授、经济学系杜丽群教授、财政学系王大树教授受邀参会并依次发表主旨演讲。
首先,陈仪发表了题为“共享成果,规避风险:‘一带一路’的政策配套”的主旨演讲。陈仪指出,“一带一路”是一项由中国主导的、旨在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增进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倡议。该倡议以促进沿线国家发展和实现人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计划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数万亿美元。陈仪还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覆盖超过68个国家,总共惠及44亿人口,所涉地区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高达40%,这一计划将会对中国及其他参与国带来深远的经济、(地缘)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
随后,陈仪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收益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贸易和投资、提高实际收入和减少贫困四个方面。交通成本方面,至2030年,“一带一路”将使得合作国家间的运输时间下降4%,贸易成本下降3.5%。贸易和投资方面,“一带一路”将显著提高参与国的出口和外资流入规模,至2030年,参与国的出口总额与对照情形相比将上升2.8%,外资流入总额与对照情形相比将上升4.97%。实际收入方面,至2030年,“一带一路”将使得参与国的实际gdp总量较之对照情形上升1.2%。
同时,陈仪也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施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分配风险、财政风险、治理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并对分配风险和财政风险进行了重点讨论。分配风险方面,他指出,交通成本的下降幅度在一国内不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进而导致地区收入水平提升幅度的差异;同时扩大开放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财政风险方面,陈仪认为,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模式主要为发债,尤其是政府债务或政府担保债务,大量举债将会使得有关国家的债务负担持续上升,违约风险随之增大。
最后,陈仪提出了有助于共享“一带一路”收益、规避其风险的配套措施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的交通网络和贸易设施、促进国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等。陈仪特别强调了促进国内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重要性,指出国内劳动力流动成本越低,国家从“一带一路”中获得的收益越大,并能缓解潜在的分配恶化问题。
杜丽群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视角下信用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思考”的演讲。她在演讲开始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接受中国援助与投资款项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又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对于两国而言,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在“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下,两国的经贸关系将会获得更为坚实的发展空间。
杜丽群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信用体系建设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性、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经贸交流的深度思考。
首先,杜丽群介绍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4世纪中国佛教高僧法显来到印度尼西亚开始,一直到2015年两国全面战略九游会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在不断深入。而后,杜丽群以近十年两国的进出口额为出发点,分析了两国之间的贸易现状,指出如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深入双方经贸合作,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显著可期。
杜丽群表示,基础设施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其中信用是关键。而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千亿级项目中,一些企业可能会因难以保障资金安全和收益流稳定等因素而缺乏参与激励,因此国家信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信用评级由美国三大机构主导,国别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美国的三家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歧视和意识形态色彩,整体上不利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杜丽群指出,为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准确的信用评价体系。她着重提出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重要部分:一是需要抓紧建立沿线国家的企业征信系统,进而促进市场更好地运转;二是加快构建国别信用评级体系,并从政治信用、经济信用、金融信用、社会信用以及环境信用五个维度来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用意识,建立诚信的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双边贸易共同发展。
在演讲的最后,杜丽群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并且希望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乃至东南亚各国能够以此为契机,为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王大树的演讲题目为“‘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在演讲中,王大树从货币体系转型、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职能的演进、货币国际化的“涟漪”战略、“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条“近路”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王大树指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由美元垄断的世界货币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加剧了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在欧洲发展成为主权债务危机,最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美国在世界货币中的垄断地位、自利性行为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现行的世界货币体系必须进行转型。
王大树认为,在货币体系转型之中,人民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世界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币基于货币的各项基本职能,正在走向世界。在计价职能上,2018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结束了长期以来美元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霸权地位;在结算职能上,2018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计发生5万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在投资职能上,2018年全年,共有118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1980.6亿元,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在储备职能上,人民币已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位列第三。imf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各国持有的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2028亿美元。总体而言,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38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随后,王大树阐述了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涟漪”现象,即一国货币的接受度如涟漪一样逐圈向外扩散。对于人民币,正常的步骤要经历内核——大中华圈——邻国圈——东亚、东北亚圈——亚太圈——世界化六个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了大量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线,缩短了与中国的地理距离从而加大了贸易和投资强度,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跨越式发展。例如,印度尼西亚按常规属于亚太圈,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经贸往来,就可以抄一条近路划为邻国圈。
最后,王大树阐述了“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系列优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了巨额的投融资支持,用人民币进行投资顺理成章;“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同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不必通过美元来绕路结算,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来结算。这样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供稿 | 经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
美编 | 豆荚
校对 | 阿布、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