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与经济改革和开放同行的经济学院”主题论坛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史类学科总结与展望”在学院301会议室举行。

论坛全景
在该论坛上先后发言的嘉宾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王玉茹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日旭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宋丙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胡怀国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其友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黄纯艳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国亮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主任燕红忠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颜色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担任主持。

北大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主持
王玉茹教授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变迁,认为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得到了巨大扩展。她反思了经济史学科作为经济学的“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所应有的贡献,强调要保持理论应用的适度性、注重教学中的学风建设以及促进学界的相互交流。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王玉茹教授
兰日旭教授从金融史发展角度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金融变迁。他指出,金融改革的基础和起点在于以前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变迁的整体路径选择是渐进性的。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顶层设计的思路越发明确,盲目性越来越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日旭教授
宋丙涛教授分享了题为“天时、地理、人和——黄河文明演化过程的公共经济学逻辑”的课题研究。在方法论上,他认为经济史应该以历史场景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古论古”,并通过理论调整古代的事实认知。他介绍课题的理论基础在于“天时、地理、人和”的文明理论和经济理论,从地理层面提出夏朝文明应位于河套地区的观点。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宋丙涛教授
胡怀国研究员就“新时代如何改进我们的思想史研究”进行了探讨。他强调,每个时代都有其面临的时代课题,经济思想史上的经典文献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在特定时代的思想家,对有关时代课题所作的理论回应。经济思想史研究应该更注重“时代课题——理论回应”角度,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建更好地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胡怀国研究员
周建波教授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情况,指出这个学科的绝对成就在进步,相对地位却有所下降。学科历经四代学者的努力,研究内容和方向渐趋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也更加明显。但是,就经济史类学科在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输出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未来需要向主流化、现实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
贾根良教授提出了关于振兴外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若干思考,认为经济思想史保留了经济学中不被重视的传统与学派,这些传统思想在学术发展中非常重要,是学术创新的基础所在。他强调,经济思想史应该包括经济思想编史学、经济政策史、经济政策思想史和经济学学界史等部分,学科的研究目的应定位于经世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
郭其友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立场方法的坚守与内容的与时俱进”。他以王亚南先生为例强调了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基本立场,认为应当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研究经济学,选择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经济理论,并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各种学说。他提出应与时俱进,突破旧有范式,吸纳新研究成果,系统展现经济思想史的全貌。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其友教授
黄纯艳教授讲解了“财权分配视角下的宋代财政体制变革”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部分成果。他总结宋代财政的发展是由总量分配到税权分配再到税权分配深化的改革过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保证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支付责任,让税权与事权相互匹配,以维持整个财政体系的良好运转。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黄纯艳教授
萧国亮教授以“陈振汉先生与北大的经济史研究传统”为题进行了演讲。他回顾了陈振汉先生在经济学与经济史领域的改革开放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指出陈振汉先生所开创的经济史研究传统是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相结合、经济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经济史研究与现实相结合。萧教授还提出,应建立一个未来导向的经济史研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国亮教授
燕红忠教授对经济史类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受到了现行评价体系的制约,论文发表的同行评价往往来自学科外部,各高校对学科的评审则缺乏有效的学术同行评价,过于标准化。针对这种现状,燕红忠教授建议可以参照国外同行学术圈内部评价的方式,对人而非对文章篇数进行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主任燕红忠教授
颜色副教授特别指出,现在是经济史研究的最好时代,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道路的问题。他认为过去20年经济史学术方法的变革有利有弊,益处是扩大了学科影响力,但对某些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过度使用和强调也对学科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他建议学科传承的实现需建立共同的交流平台,并避免评价体系绝对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颜色副教授
最后,杜丽群教授对会议讨论进行了简短总结,她指出,北京大学有很好的“两史”传统,我们有责任做好学科的建设与传承。现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时代,也是学科发展的良好时代。今后应当沿着此次会议的思考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为学科的共同发展、为整个国家从事本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同仁们的共同事业作出努力。
研讨结束之际,大家纷纷对论坛组织方精心的准备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论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