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51场 | “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第七期研讨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0-10-22
2020年10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倡议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研讨会(第七期)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创新基地(北大科技园201)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大循环、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旨在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
参与研讨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邱海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安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胡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智库秘书长张旭,南开大学经济系乔晓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平新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方敏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参与了研讨会。
图|工作坊现场
研讨会由方敏主持。他着重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与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命题,社会反响热烈,但是存在不少的认识偏差甚至错误,需要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做出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
图|方敏发言
贾根良指出,以往主要依托于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易形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依赖、市场依赖与核心技术依赖,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地位,而且还会导致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被虹吸到沿海的出口导向型部门,造成了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三农”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重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树立作为科学技术创新原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摆脱对外依赖,并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化新格局。
图|贾根良发言
邱海平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形态的全球化表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根基和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世界仍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浪潮当中,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催生出形态各异的新业态发展,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产品生产各环节间的国际联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侧,顺势而为,按照经济规律,制定方针政策。他认为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抑或是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的兴起,选举政治的操弄,还是新冠疫情的蔓延,都是短期性的。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国家贸易为基础前提,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孤立运转。
图|邱海平发言
朱安东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特别重视国家发展和资本逻辑。首先,要对发展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软件等物的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发展,注重物与人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在此基础之上的管理体系,甚至是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契合。其次,朱安东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认清世界经济中的资本逻辑,他认为如今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陷入了系统性危机,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逻辑的过于自由的发挥。他认为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格局下,必须重视国家内部循环体系的构建,我们既要利用好资本逻辑,在其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其过度渗透,尽量控制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朱安东发言
胡怀国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安排。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从两方面统筹推进:一是要以市场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消费升级,二是要发展新动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以国内大循环的升级助推国际大循环的升级,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他出,要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清醒判断,中美两国不仅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间联系方方面面,存在调整空间。
图|胡怀国发言
张旭提出,双循环的破题关键是实现“畅通”,在国内要在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加速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在国际要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际经济秩序和治理环境的调整。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切实扩大市场购买力;要解决国内产业链研究中的微观困境,为国内经济循环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要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转化助力国内循环,将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企业的作用有机结合;要加快农业领域改革和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网络进行有效连接;要正视数字经济的应用范围与研究瓶颈,谨防其畸形发展。
图|张旭发言
乔晓楠表示,贸易失衡是上一轮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美国持续扩大贸易逆差将以牺牲美元信用作为代价,这也就意味着长期来看此前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必将走向解体,世界经济体系也将随之发生结构性调整。因此,对于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应当以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走向作为基点,并且全面评估目前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特别是首先应当明确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际收支调整的目标与方式,这对于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政治经济学对国际收支的理解会与西方经济学存在诸多差异,其实质是要考察一国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分配到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
图|乔晓楠发言
平新乔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主导经济理论取决于其发展阶段,在赶超阶段强调保护主义,而在完成工业化的发达阶段则强调自由主义。他认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大国的思维,也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平新乔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肯定了对外开放的贡献,但在开放是否会提高中国技术上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中国技术的提升并不是依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实现的,至少从实证上看不到正向的结果,因此建议未来要注重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面临的难题,并强调生产力对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作用。
图|平新乔发言
张辉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定要通过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分配和流通领域的改革,促进生产和消费两端的畅通,重视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他指出在早期出口导向战略下,我国制造业主要利用外需市场,制造业与内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服务贸易逆差快速上升,快速提升的内需与国内制造业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错位与脱节会对未来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造成不小阻力,因此他建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国内巨大市场优势,培育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机制下难以获得的基础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提升、品牌的形成,完成国内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换,推进由工业化初期轻工业所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教育研发、金融、物流、数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
图|张辉发言
研讨结束后,工作坊提出将在此次会议基础上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更加深入和细化的研究。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成立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七个工作坊共计举办127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 | 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 | 王桂军、吴尚
美编 | 山竹
责编 | 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