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是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由14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较高引用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期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经典文献的方法与脉络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主持教师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二
最优金融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
时间:2021年9月28日
地点:地学楼318
特邀嘉宾: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本专题聚焦最优金融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邀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老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线下分享。林老师深度回顾了他近四十年的经济学研究经历,以一种实事求是、逻辑一贯的讲解方式,提纲挈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以及最优金融结构的内涵与发展脉络,亲切地为同学们赠送个人研究专著并提出殷切希望。
林老师在课堂进行分享
新结构经济学的诞生
在林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沿着林老师的思想足迹,了解新结构经济学诞生之初的故事。林老师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诞生背后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是1988年中国以行政手段应对通胀所产生的重要经济影响,林老师亲身经历这一事件并深刻感受到,必须正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件是1988年林老师到印度参访时得知,印度作为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却同样设有在人们印象中属于计划经济体才特有的“计划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林老师发现采用违背要素禀赋优势的赶超式发展战略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因,并进一步认为政府的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经过对这两件事的思考,林老师发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无助于对这些经济现象做出解答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新结构经济学基本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禀赋结构不一样,因此生产结构不一样,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规模和风险特征不一样,因此最终表现为制度结构的不同。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诞生
沿着新结构经济学思想的主线脉络,林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是林老师将新结构经济学的主体思想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结果。林老师回顾介绍了1996年参与的一次金融研讨会,当时学术界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金融市场的主流观点是要推动现代化金融的发展,比如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但是林老师注意到,农户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它们的融资需求没有办法从大型银行得到满足,因此要发展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林老师指出,最优金融结构和现代化金融结构并不矛盾,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按照产业的特性去设计金融结构。现代化金融结构是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金融结构,而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可或缺。这一独到的见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学术成果,也正是林老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的理论发展和重要现实运用。
对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
在课堂中,结合对新结构经济学思想发展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阐述,林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理论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与认识。林老师指出,每一个理论都会有一个关键的社会经济变量,当社会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就意味着理论也不再一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理论必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自于自己国家成功与失败背后的经验。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或者用中国的经济现象来证明西方的理论。
林老师指出,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经济现象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宏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稳步提高,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也将具备更为重大的学理价值。二十多年前林老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正在稳步实现,而今林老师仍旧相信并预测,世界的经济学研究中心也终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地转移到中国。林老师鼓励青年学生和研究者,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和时代机遇,关注无法用现有经济理论解释的问题和现象,以提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理论为己任,推动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林老师为同学们赠书并与同学们合影
随后,同学们对专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读,从资金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角度探讨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背景讨论关于摆脱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相关研究。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1):10-18 53-93.
[2]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01):3-21 80.
[3]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经济学(季刊),2005(03):913-936.
[4]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44(08):4-17.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蔡昉, 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格致出版社, 2012.
[2]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敬请关注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三:中国能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0月12日)
特邀嘉宾:陈诗一教授
专题四: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研究(10月19日)
特邀嘉宾:杨瑞龙教授
专题五:要素收入分配问题研究(10月26日)
特邀嘉宾:白重恩教授
专题六: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11月2日)
特邀嘉宾:李实教授
专题七: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核算体系研究(11月9日)
特邀嘉宾:许宪春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鱼尔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