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发扬经世济民之担当,在每年两会期间,组织本院学者围绕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为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目前,学院已正式出版“两会笔谈专辑”9部,共收录540余篇时评文章。从《2014:中国改革再出发》到《2022: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每一部专辑都见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今年,第10部专辑《2023:统筹兼顾聚合力 奋楫笃行启新程》也将与大家见面。
2024年3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学习两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学院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析经济形势,展望政策未来。以下为部分学者观点。
董志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授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年。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取向,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今年工作:
第一,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
第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其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最后,科技创新根本还是要依靠人才,应加快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强大支撑。
第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一方面,要挖掘潜在需求,综合施策扩大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对投资的带动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挖多领域新增长点。
第四,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市场主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经营主体信心。
第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应落实好稳规模、优结构的外贸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全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实现更有活力的发展;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
第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是要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要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三是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在满足地方政府合理债务融资需求的同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长。
崔建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2023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稳中有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相信2024年的中国经济会更上新台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一枝独秀,贡献率超过八成,这是2014年后中国经济的显著变化之一。因此,在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着力扩大消费,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提高收入水平,形成促进消费的更加强大的基础,包括增加就业、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等;另一方面,要激发消费的愿望,改善消费的条件与环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减少限制性消费措施尤为重要。消费政策要有高度。消费政策的实施应该着眼于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汽车、房地产、文旅、教育、医药等重要领域的消费政策需要重新审视,作出相应的调整。
平新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
李强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23年政府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并且布置了2024年度政府各项工作,是一个非常全面、负责的报告。2023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5.2%的经济增长率,这在世界也是领先的,是极不容易的。从产业结构和转型的角度看,2023年的中国经济有不少亮点,尽管房地产经济在投资和销售方面有一些困难,但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数字产业方面异军突起,2023年中国在汽车出口领域成为全球第一,出口规模超过了德国、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在技术上已经形成了自主品牌,以百万辆的规模出口,成为领先世界的汽车强国。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里,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中国企业与外企共同发展,比如北京的“理想汽车”就是民企,是2015年创立的,发展不到十年,就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具有世界最优秀企业家的潜质,在一个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的支持下,是可以把中国的经济做成世界最好的。2024年中国的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要听党的教导,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把现代化的实施一步步按市场均衡的方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里,只追求个人最优是不够的,因为个人最优点不等于均衡,均衡一定是群体行为方式的一种指派,我们要追求合力,把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作为一种群体合力的均衡过程来实施。
邱海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
李强总理2024年3月5日上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的首要工作,充分彰显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深入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和政策着力点。
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范畴,在随后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开拓了高质量发展理论认识新境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指社会其他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但是在现实上,有的以贸易、服务、金融等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以物质生产及其发展为主要基础和前提。因此,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而且科学揭示了当代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指明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实现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驱动力和牢固基础。
陈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集体收看李强总理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要求和专业,我个人主要有三点学习体会和感悟:
一、有能力。报告实事求是总结了2023年中国达到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预期目标、重点工作和十大任务,将问题讲充分,将困难估计足,体现务实的作风和担当作为的精神,提振了信心,既让我们看到了决心,更看到了能力:“实践充分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
二、有动力。报告在十大任务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与北京大学发展战略和今年学科质量年建设任务一致,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三、有活力。围绕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变化的新常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方向和要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这些内容为构建健康活力社会、保障高质量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要求我们用更加坚实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提供智力支持。
只要我们凝心聚力,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能力、动力和活力,持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全国两会意义重大,备受瞩目。回首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以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充分展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展望2024年,要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泉,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身为高校教师,必须勇担重任,躬耕教坛,坚持以研促教,以学促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王跃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今天认真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的感觉,这是一份平实、理性、务实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过去一年,既充分总结了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客观地指出了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报告所提出的未来一年经济政策和举措,符合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的预期。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识。
具体到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投资方面,提出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几项举措,这些都与我国对外经贸发展需要、与当前国际经贸形势是高度吻合的。特别是提出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是未来几年我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的标志性任务。不久前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准备通过改革努力全面达到cptpp的规则标准,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信号。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制度基础。
刘怡: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
针对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
目前,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应忽视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不当干预市场的现象,如采用为落户企业提供税收返还等方式招商引资,干扰企业正常的选址和生产经营决策,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议由财政部统一部署,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准确衡量以财政支出方式执行的涉企财税优惠政策,并对相关政策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估,以确保企业所在地所获得的税收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匹配,从税收分享制度上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
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立场和重要原则。透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民生福祉在有力有效的保障下持续增进,这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尤为不易。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也对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系统性的安排。例如,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为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为民生领域补短板提供有效投资;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增强民生事业发展内生动力;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包括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民生构筑保障安全网。这种综合性的布局,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也将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坚实基础。
赵留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报告充分考虑当前国际风险和国内挑战,以务实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展现了中国政府改革创新的坚定决心,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202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充满期待。报告特别强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这表明中国在新时代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教育资源配置,将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将更加注重构建公平、包容的社会,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期稳定。政府展现了对人民福祉的承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4年工作任务时,突出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自2013年之后,“科教兴国”时隔多年再次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释放出了党和国家重视科技教育人才问题的强烈信号。报告首次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教育上升到“人民幸福之本”“国家富强之基”的高度,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我们有幸身为教育人,定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努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蒋云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
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今年是分税制改革实施30周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及之后的所得税改革和增值税扩围等大幅提升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征税等问题,但也带来转移支付规模过大、地方政府积极性愈发不足和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基层财力困难等问题。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加快分配职能事权,尤其是社会保障事权上移的进度。统筹考虑养老保险基数夯实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稳步推行基数夯实率的提升。考虑利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契机,推行失业保险全国统筹,从而减少失业保险金携带转移对地方参与失业保险积极性的影响。将基层财力从负担社会保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尽早从全国视角关注社会保险的可持续性,也可使基层财政更多地将精力投身在经济发展。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
2023年是疫情恢复的一年,gdp的增长率达到了5.2%,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证明了中国经济走出了低谷,步入了复苏的轨道。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遗留的一些风险可能会传递到金融体系,比如地方财政的负债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2024年的工作当中,有必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另外还要协调当前确实存在的中央和地方对于财政支出的分歧,比如中央政府希望更多地投入新的项目中,地方政府可能更倾向于用新的资金来解决旧的问题和负债,或者应对当前财政支出的一些困境。适当加大国债乃至长期国债的发行用于地方政府负债的化解,是一个应当要被慎重考虑的策略。
关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下我们要特别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通用工具,它会决定未来所有技术发展的速度,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得好,对于其他领域的技术都会产生加速效应,因此要特别重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策略。按照当前的态势,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遥遥领先,我们不仅在资金投入上存在差距,在计算芯片的布置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探寻不一样的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利用新质生产力来布局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也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和劳动的雇佣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是相对过剩的,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则略显不足,在资本与劳动的谈判过程当中,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占了上风。因此在pe和vc的投资当中,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谈判结果。曾有华尔街某风投基金投资2亿美金给一个在车库里创业的年轻团队,却只占20%的股份,80%的股份归属于团队,这就不再是资本雇佣劳动,某种程度上是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反过来雇佣了资本。因此我们要重视这种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应当理解和分析资本领域的新现象,发挥好资本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李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
政府工作报告简约、务实地高度概括了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质量”方面的成就和举措。我们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都在不断改善,金砖国家、apec、中国—中亚峰会、“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全球市场占有量超过60%、出口增速近30%。
报告特别指出今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及关于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展现了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贸易方式、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高瞻远瞩、提振信心。
外贸长期以来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前全球贸易数字化发展趋势为数实融合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机制。在报告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精神指导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必将充分发挥中国的经贸优势,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