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10月,由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中国商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服务国家经济外交大局,打造开放和国际化的中欧智库平台,重点对中欧贸易、投资、金融、绿色转型、数字和公共政策等进行研究,对接国家发展和经济外交的紧迫需求。本中心将依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国际化、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打造成为在欧盟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平台,为推进中国与欧盟的深入合作、为中资企业开拓欧盟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智库支持和人才支撑。
2024年6月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银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欧元诞生25周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论坛包括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个主要环节。
活动现场
下午14时,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开幕。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跃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侨玲、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凯、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员马相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田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建淮、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一凡等参加活动。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仪主持论坛。
陈仪主持论坛
陈卫东作了题为“欧洲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影响及前景”的主旨演讲。他主要谈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其一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上如何观察欧洲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其二是如何认识欧洲金融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陈卫东指出,货币一体化是欧洲金融一体化最典型的特征和最大成就。在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上,欧盟部分成员国努力推动金融监管的一体化以及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由此构成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整体框架。他进一步谈到了欧洲金融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陈卫东表示,从经贸来看,欧元区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整体呈下降趋势;从价值链位置来看,欧元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只在部分产业具有优势;从科技来看,欧盟与美国、中国、日本仍存在差距;此外,欧盟内部的不平衡、欧盟政治的不确定性、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等也会对欧盟和欧元构成挑战。
陈卫东作主旨演讲
王跃生作了题为“欧债危机与欧元区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欧元诞生以来的种种考验,重点分析了爆发于2011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央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驾马车的应对。王跃生指出了欧债危机暴露出来的欧元区治理缺陷:在“统一的货币,分割的财政”这一制度设计下,第一,成员国容易过度负债,第二,欧元区成员国的央行无法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且缺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稳定宏观经济的能力,因此容易爆发预期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他认为,欧元区是货币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当事方对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修正,目前看取得了一定效果,如欧元区国债市场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后续发展成效仍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王跃生作主旨演讲
王晋斌作了题为“欧元25年:历史与展望”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判定一种货币或一个货币体系好与坏的核心标准是这种货币或货币体系能否帮助实现稳健的增长、通胀目标的锚定和保持金融稳定。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欧元区对通胀的控制较好,但欧元区长期处于低增长态势,且爆发了欧债危机等严重冲击金融稳定的事件,这两者使得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处于下降态势。王晋斌从六个角度分析了欧元难以再现往日荣光的原因:第一,欧元区存在财政与货币分离的问题;第二,欧元一体化主要由政治一体化推动,经济基本面很难同步;第三,欧元区经济相对于美国的弱势;第四,欧洲构建统一资本市场存在较大障碍;第五,欧元还不具备美元的“过度特权”;第六,地缘政治冲突长期化的影响。他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欧元在未来最多只能保持全球第二大货币的地位。
王晋斌作主旨演讲
高海红作了题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走势与欧元的地位”的主旨演讲。她主要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角度来分析欧元。高海红指出,讨论欧元的未来离不开对美元的分析,而美元的主要货币地位仍然非常稳固。从外汇交易市场、贸易支付体系、安全资产等多个维度看,美元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具有“嚣张的特权”。在美联储连续加息、俄乌冲突期间美元“武器化”等负面影响下,美元的地位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没有显著下降。相对于美元,欧元的国际地位近年来趋于下降,存在更多挑战,尤其是储备货币占比下降幅度较大。但是,欧元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地位较为稳固,近年来占比变化较小,这是欧元得以长久维持的基础性变量。另外,欧元作为锚定货币,其汇率也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高海红作主旨演讲
第一场圆桌论坛“欧洲政治经济”由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主持。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侨玲、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凯、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员马相东参与讨论。吴侨玲主要回顾了欧洲一体化的三个阶段:60年代欧洲一体化风调雨顺;70年代到1985年前一体化受挫;1985年后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其中,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潘向东认为,安全和发展是中国和欧洲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尤其是俄乌冲突大大加强了欧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他建议,双方都应当把重点归结到发展的方面,维持双方合作,在俄乌冲突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丁凯指出欧元具有“一二三四”的重要特点,是第一个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货币,是全球第二大货币,涵盖了三亿人,经受了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新冠疫情和通胀危机四大危机。马相东从全球供应链重构和中欧绿色产业合作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欧洲政治经济”圆桌论坛
第二场圆桌论坛“欧元区货币政策”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田巍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建淮、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一凡参与讨论。廖淑萍指出,欧洲的货币政策在过去较好地完成了盯住通胀的目标,但未来欧盟产业回流政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会对欧洲的增长和通胀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会对欧洲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施建淮指出,欧元区各国较大的基本面差异导致难以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货币政策天然地具有紧缩性,缺乏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统一,这些内在缺陷使得欧元难以取代美元。杨成玉认为,中欧经贸的逻辑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尤其是新冠疫情后,欧盟强调韧性问题,这不仅针对中国,也针对其他国家。但是欧盟的绿色化目标仍离不开中国,中欧存在绿色合作空间。董一凡认为,欧元国际化在当下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些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但欧元仍然是欧洲一体化的根基,欧洲主要国家出于政治逻辑以及沉没成本将努力维系欧元的稳定。
“欧元区货币政策”圆桌论坛
供稿: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